我的老家在有“鱼米之乡”美誉的谭家河乡席家岭。小时候过春节,最期盼的莫过于回老家拜年。用菜籽油炒出的青菜、黄瓜,没有一点儿肉沫儿,却香喷喷的;几十口人住不下,拿捆稻草往灶台处一铺,睡着比席梦思还柔软、暖和;大人们忙着打牌、唠嗑,孩子们在院子里、田埂上追逐奔跑,笑声将漆黑和恐惧淹没。

这些美好的记忆伴随我成长。不过,由于学业、工作的缘故,再加上祖辈相继去世,我已经很多年没有回乡拜年了。今年春节,我跟父母回了趟老家。

回乡头一天刚下过雨。记忆中,有一年春节也是这样,我穿着皮鞋行走在乡间小路,一脚下去再抬起,脚上来了,鞋子还陷在泥里,深一脚浅一脚,我一直在跟泥土做“斗争”。今年境况却大不相同,土路早已被水泥路所替代,到二姑家时,鞋子还是干净的。一路上,电动车、汽车鸣笛不断,与我们作伴。

几年不见,二姑家可谓是传统与现代交融。刚进大院,承载着诸多记忆的土坯房还在,不过旁边却多了一栋二层小楼;厨房里,烧柴火的灶台依然在冒烟,但电磁炉、冰箱等家电也一应俱全;鎏金的春联越来越高档,水缸上、鸡舍上贴的“富水长流”“鸡鸭成群”等对联看着让人亲切。

午饭很丰盛。清炖的母鸡,是散养在竹林里的;干扁豆煮腊排,食材是自家养的土猪;放在牛肉里的豆巾,年前才在集镇豆腐坊买的……不等二姑招呼,一桌子十几个菜,一家人吃得喷香。“这才是真正的地锅饭,无添加无污染,多吃点。”同样在城市居住的小姑说道。

临走时,二姑将“笨”鸡蛋、“笨”鸭蛋分别准备了好几兜,让我们带回去,家家都很欢喜。“以前,农村人看城里啥都新鲜,现在倒翻过来了,城里人看农村东西,啥都宝贝。”大姑忍不住调侃道。

本报记者 王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