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支书刘元好站在幸福塘边。本报记者 秦 旭 摄

春节前夕,记者走进商城县汪桥镇鲍楼村八冲组。村庄三面环山,几排秀丽整齐的楼房依山而建,一条公路环绕在前,村与路之间隔着一方名叫“幸福”的水塘。

山、水、路,环境清幽、交通便利、村民欢喜,眼下的这个小村庄仿佛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俺们村以前可不是这样的。”村民罗茂福的这句话引人注意。

村民们向记者讲述,就在几年前,这个村庄还“隐居”在深山,“出门爬坡,运输靠驮”;成年男子说不上媳妇,不大的村子,有好几条“光棍”;小孩子上学要走上七八里山路,一发大水往往十天半月不能上课。

这么说来,是什么让这个深山村庄急速蜕变,一改往日的落后闭塞,换上一副“人见人爱”的模样呢?“这得多亏半道‘出山’的村支书刘元好!”说起如今的新生活,村民们都在念叨着这句话。

刘元好是本村人,年轻时到东莞搞工程建设。2007年,刘元好从他乡回到故乡。一回村,他便得知,几位村民出门打米,坐船发生意外,导致7人溺亡。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刘元好,外面的变化日新月异,自己的村庄却是数十年如一日贫穷落后。刘元好暗下决心,要带起头来,让村子变个模样。

当年,在村民的推选下,刘元好出任村支书。当时,村小学的几间泥土房濒临倒塌,孩子上学时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刘元好上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改建濒临倒塌的村小学。不到半年,筹资30万元新建的学校落成了,不仅本村,许多邻村的孩子也来这里就读。

“从那时起,我便有个信念,要把前面的浅山挖平,让村民都从深山中搬出来,过上舒坦日子!”面对记者的采访,刘元好满脸喜悦,因为在他的带领下,该村利用镇村投入、社会捐助、群众自筹等方式,筹集资金160余万元,挖山造地。如今,开阔平坦的新村子建成了,村民们走出深山,搬进了楼房。

为了解决村民饮水问题,村里修建了一口大水塘。起初,水塘没有名字。后来,有村民叫它“幸福塘”,这一叫,便传开了。村民们向记者道出缘由:“俺们希望生活像这幸福塘里的水一样,幸福永长!”

本报记者 马依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