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洋

编者按:今天是腊月初一,正式踏入腊月门,浓浓的年味也开始在信阳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蔓延开来。每年的这个时候,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农贸菜场、居民阳台、饭店储藏室等地又挂满各式各样的腊货,连小孩子都知道,这是要过年的节奏。从本期开始,记者就从腊货说起,跟您聊聊“进了腊月就是年”的事,一起追寻年的脚步。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对年的期盼,总是伴随着对食物的渴望。腊月时节腊味香,便最能体现信阳年关的气氛了。

还未进腊月门,信阳就已经有了腊货的身影,摆在路边的吊钩上,居民家窗户外的晾衣架上,市场里的肉摊旁……一排排架子上挂满了深红色的腊肉,在阳光的晒制下,还散发着阵阵的肉香。“小时候没有冰箱,选择在这个时节用腌晒的方法处理肉,易储存,不得不说是个聪明之举。”今年已65岁的市民余丽霞老太太说起信阳人晒制腊肉的习俗,依然啧啧称叹,“一家老小齐上阵,在昏黄的煤灯下忙碌着。当一串串腊鱼腊肉挂满庭院,都会引来乡邻艳羡的目光。”

腊味,是浓是香,不要说到了桌上盘中,光挂着的时候看看油光发亮,便会让人感受到腊味之浓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信阳人的味蕾也愈发挑剔,但独特风味的腊肉却依然是每家每户春节餐桌必不可少的一道菜。“鸡鸭鱼肉都可以晒,卤、炒、炖,各种做法都好吃。”虽然在北京工作已经有9个年头,但郑磊每年春节返京时,包里装的必不可少的就是腊肉。

对于讲究晒制火候、口感的信阳人来说,很多人会选择在进入腊月里自己动手晒制。虽然洗、腌、晒程序繁琐,却不厌其烦。昨日上午,浉河大市场的几处猪肉摊前,围满了买猪肉的市民,准备回家灌制香肠。摊主甘女士笑着说,这一进腊月门就是不一样,市民都慌了,你看,我这一大杆子猪肉都卖光了。“灌早了容易晒的太干,今天买回家,明天开始晒,到过年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味道正好。”市民李先生开玩笑说:“看老板娘灌的这香肠,我好像已经闻到了进入卤锅的香气儿了。”

>>>链接

把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的原因

《祀记》上面解释:“蜡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腊”与“蜡”相似,祭祀祖先称为“腊”,祭祀百神称为“蜡”。“腊”与“蜡”都是一种祭祀活动,而多在农历十二月进行,人们便把十二月称为腊月了。

腊月是年岁之终,古代农闲的人们无事可干,便出去打猎。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弥补粮食的不足,二是用打来的野兽祭祖敬神,祈福求寿,避灾迎祥。

腊月里的民俗很多。十二月初八,用杂粮做成“腊八粥”。有的农民还要将“腊八粥”甩洒在门、篱笆、柴垛等上面,以祭祀五谷之神。十二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有的地区人们陈设香腊刀头和糖点果品敬供“灶神”等。其实,现在的人们大都不信奉“神灵”之类,这样做只是沿袭古代的某些习俗,或者只是趣味罢了。 (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