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装订不太整齐的文件纸,记载着一个革命家史。透过这本发黄的家史,记者仿佛看到了革命战争时期坚持游击战争的桐柏儿女,特别是红二十五军挺进桐柏之后被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难以立足、创建根据地的想法难以实现时,正是当地党组织、游击队和人民群众的帮助,才使得红军迅速跳出桐柏山,通过豫西平原,挺进伏牛山,打破了敌人企图将红军聚歼于桐柏山的妄想。记者在桐柏采访时,见到了当年游击队员、曾参与为红二十五军带路的孙书贵的儿子孙国寅,他向记者再现了当年的烽火硝烟……

孙国寅: 父亲曾为红军带路

孙国寅的家在桐柏深山区,是罗畈村的一个只有几户人家的村民小组,位置十分偏僻。记者在当地新闻、党史部门有关人员的带领下,来到孙国寅家已是午后。

这位看上去高大威猛的转业军人虽已年过六旬,当讲起当年红军长征的故事,仍然激昂慷慨。孙国寅儿时就常听父亲讲老一辈革命者坚持在桐柏打游击、闹革命、父亲为红军长征带路的故事,因此自幼立下报国之志。虽然是独生子的他,依然应征入伍,复员后,他一边务农,一边整理父亲给他讲过的故事,成为当地红色文化挖掘整理上小有名气的人物。孙国寅向记者展示了他多年珍藏整理的手稿。这本装订不太整齐的手稿,正面是用过的文件纸,背面记载着一个革命家史。

孙国寅的父亲孙书贵,1910年出生在罗畈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30年7月参加游击队。在鄂豫边区失去领导人和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危急关头,张星江、仝中玉、张旺午等以尚存的地方游击队员为基础,发展武装,组织抗粮抗捐活动进而开展桐柏山游击战争。在此期间,孙书贵组织的游击队经常同他们保持联系,传递情报。

“红二十五军越过京汉铁路从四望山、鄂北小林店进入桐柏山区后,国民党第四十军庞炳勋部敌人以30多个团的兵力阻挡红军西进,企图将红军包围消灭。”孙国寅说,“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张星江、周骏鸣、牛德胜等带领游击队迅速出击,我父亲就是其中一员。他们割断敌人的电话线,为红二十五军带路,介绍当地情况。”

难以立足继续西进

1934年11月20日早晨,红二十五军依依不舍地告别老乡、离开月河镇后,经历5个小时的急行军,经桐柏县城西的鸿义河一路翻山越岭南行,直抵太白峰顶,在河南、湖北省界碑处,中共鄂豫皖省委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去留问题,经过多日的实地考察和张星江的介绍,省委认为在桐柏山区创建根据地的想法难以实现,决定立即跳出桐柏山,通过豫西平原,挺进伏牛山。

记者到孙国寅家之前,曾先期到太白顶采访。太白顶为桐柏山主峰,海拔1140米,位于桐柏县城西隅,离桐柏县城约15公里。那里山峻谷险,洞多石奇,树茂林密。《新野县志》记载,明代吴承恩曾在桐柏邻县新野做过县令,多次到桐柏山游览,后根据“禹王锁蛟”的故事,并结合桐柏的水帘洞、通天河、放马场、太白顶等地名为雏形完成了名著《西游记》。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明确指证“淮河水妖巫支祁就是孙悟空的原型”。想不到,红军决策跳出桐柏山,到伏牛山创立根据地的战略就是在这里确定的。站在这里,历史和现实给了记者更大的想象空间。

但如何北上呢?此时敌人已形成铁壁合围之势,妄图将红军聚歼于桐柏山。张星江建议:为避开敌兵堵截,可绕道东北山区,再转向西北行进。中共鄂豫皖省委采纳了建议,决定采取声东击西战术,迷惑敌人,伺机直插伏牛山,开辟新的根据地,并制订了具体的行动方案。会后,为了隐蔽向北的军事行动,红二十五军继续沿桐柏山麓西进,并派少数部队佯攻湖北枣阳,迷惑和调动敌军大部分主力,使各路追堵之敌纷纷向枣阳一带集中。敌军果然中计,纷纷向枣阳密集,红二十五军却突然从枣阳城北掉头东进,向河南东北方向转移集结,避开了敌人的锋芒。

“也就是说,张星江的谋划分析,为红二十五军北上抗日起到决定性指导性意义。”采访中,和记者一行的桐柏县党史办原主任甘心田这样说,“红二十五军根据张星江的介绍和实地考察,认为桐柏山离武汉很近,离大别山也不远,且回旋余地小,四周敌人密集,难以立足,更谈不上发展。首长们考虑再三,决定继续北上,向河南西部的伏牛山挺进。”

1934年11月22日下午,红二十五军在枣阳七里冲经激烈战斗击溃敌四十四师后,从枣阳、唐河县界转入桐柏山谷道路,循着棉花路标飞速翻山到达桐柏县黑明寺。桐柏地下党组织将红二十五军3位伤病员妥善安置到当地群众梁玉申、陈守贵家里,并反复嘱托群众千方百计保护好红军伤病员。鄂豫边工委还领导地下党发动群众,为红军送馍送茶、送露宿睡觉打地铺的麦秸稻草,并帮助红二十五军从群众手中购买了急需的大批粮食,解决了红军的吃饭问题。

军纪严明快速突围

在桐柏采访期间,记者听到沿途群众讲得最多的就是红二十五军纪律严明,野外食宿,不进村寨,所需粮草,一律硬币购买。时值初冬霜降,桐柏山沿途乡亲看到北上抗日的红军多穿草鞋征战,一些战士甚至赤脚行军,很受感动,主动为红军送鞋送袜,还把家中布条拿出来给红军编补草鞋用,红军逐一估价给钱。

“1934年11月22日黄昏,由黑明寺农民梁玉申和其兄梁玉堂带路,红军来到鹁鸽笼村庄东宿营。在寒气袭人的山野里,当地老乡看到红军将士露宿在收割了庄稼的田地里和山坡树林中,担心冻坏了身子,老太太、老大爷们多次劝他们进屋休息。红军将士坚持不进民房,不扰群众。老乡们只好担来麦草、稻草给他们打地铺。红军使用后均卷紧捆好送给老乡们,而且再三表示感谢。”孙国寅说。

23日黎明,随军的张星江让梁玉申回去护理红军伤病员,由刘辉高等为红军带路前进。为避开国民党军和地主武装,刘辉高带领红军经桐柏县程湾乡石头庄、柳树庄、曹河、邓河,急行军到达新集乡。刘辉高完成任务返回后,红军部队又由当地两位更熟悉情况的老乡接力做向导,转向东北,经魏家磨沟、新集街,中午驻扎于歇马岭的寨下庄、马冲一带。

桐柏山树大林密,由于当地群众沿途为红军带路安全隐蔽,敌军摸不到长征红军动向,极为惊恐。敌“追剿”总指挥令飞机在桐柏山区紧急侦察。23日下午3时左右,一架敌机盘旋侦察出红军动向,敌“追剿”第二支队蜂拥而至,红二十五军英勇冲杀,于桐柏县歇马岭、栗园一带击溃强敌围攻,于黄昏杀开血路,由张星江和韩本清带队迅猛翻越歇马岭北上。

24日晨,张星江、韩本清带领红军到达泌阳县八里岗。韩本清奉张星江的指示,返回桐柏县做红军伤病员的收容掩护工作。张星江找到八里岗地下党员席志堂,领着长征红军绕过泌阳县地主豪绅武装势力盘根错节的林立村寨快速穿行。他们越过陡峭高山,向东北方向紧急转移,机智灵活地摆脱了敌军的夹击,跳出了桐柏山。

“红二十五军长征途经鄂豫边区前后历时8天,他们涂刷标语,发动群众,惩除恶霸,撒播革命火种,沿途群众视红军为亲人,为其送茶送饭,捐鞋补衣,红军一些伤员也被地方进步群众接回自己家中调养,给红二十五军以很大帮助。鄂豫边工委同红二十五军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在鄂豫边红军游击队极端困难时期,红二十五军在工作上和经济上给予了极大的帮助,有力地推动了边区的工作。”孙国寅说。

(据《河南法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