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雪峰 刘国启 通讯员 唐媛媛

刚刚过去的2014年,随着一个个改善民生的举措接连出台,一项项惠及弱势群体的政策落实到位,平桥区城乡处处可见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喜人景象,一张张笑脸映衬出对美好生活的梦想。

始终把民生放在首位,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断提升百姓幸福指数,是近年来平桥区委、区政府执政理念。2014年,该区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就业难、上学难、用水难”等民生难题着手,按照民生优先、突出重点、逐步推进的原则,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折不扣地实施“民生工程”并落到实处。

“待遇这么好,我们肯定愿意留下来在家门口上班”

2014年初,家在邢集镇罗楼村的张娅是平桥产业聚集区豪客服饰有限公司的一名女工,“年前村干部跟我们说这边企业需要工人,待遇很不错,让我们来看看。”她说,镇政府干部免费把她接到平桥产业集聚区20多个招工企业,经过实地考察后,决定不再外出打工,和同村几个伙伴一起来到了这里。“我来这儿工作10个月了,每月能拿到2000多,一点不比南方差,而且离家近,家里人也比较放心。”和张娅一样,平桥产业集聚区里企业的大部分员工都是当地政府牵线搭桥引进来的。

37岁的陈作友是河南瑞孚实业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去年腊月,俺办事处的干部拿着宣传单要我过来看看,这一看就留了下来。”陈作友说,“企业不仅免费提供岗前培训和午餐,重要的是还给买‘五险一金’,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待遇这么好,我们肯定愿意留下来在家门口上班啊!”

据了解,2014年年初,平桥区组织2000多名基层党员干部走出机关,深入一线,进村入户,宣传企业用工信息,摸排劳动力务工意向,成功收录了年龄在18周岁至50周岁的人力资源28.3万人的求职信息,同时,登记求职人员5766人,在产业集聚区企业入职3082人,免费为5家企业培训新员工1642人。

“让每个农村孩子都能在家门口受到良好的教育”

“妈妈,生日快乐!你和爸爸在外打工辛苦了,要多注意身体。学校老师把我照顾得很好,我还学会了自己叠被子、刷鞋呢,你们不用担心我。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上次学习测验,我语文考了98分、数学考了99分。你们过年回来准备奖励我什么呢?”明港镇新集小学六(1)班学生余小红用学校提供的热线电话向远在新疆打工的妈妈诉说着牵挂。

“让每个农村孩子都能在家门口受到良好的教育!”是平桥区区委书记王继军在2014年全区三级干部会上的庄严承诺。为更好地实现义务教育公平、平衡发展,解决农村学校分配不均衡、农村孩子上学难的问题,平桥区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强力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打造了寄宿制学校的河南样本。

2014年年初,平桥区委、区政府把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作为2014年度“一号工程”来抓,区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也将此工程列入“一号议案”予以督办,区财政投入1000多万元,新建明港镇新集小学、洋河中心小学、平昌陈店小学,教学楼、科学楼、少年宫、标准运动场、宿舍楼、食堂、教师周转房等一应俱全,明港镇新集小学成为信阳市最大的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小学。同时,为使寄宿制学校的教师在学生管理、心理疏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平桥区委托河南师范大学对全区寄宿制学校的69名管理教师和72名生活教师进行提高培训。寄宿制学校已成为孩子们学习和生活的乐园。

“没想到俺也能像城里人一样吃上干净的自来水了”

翻开平桥区2014年的民生工作台账,一串串数字就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谱写出该区“民生优先”的执政理念。在这本台账中,“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完工”这一条格外引人注目。

“原来吃压水井里的水,不仅碱大,还不安全,现在拧开水龙头就能用水,真是方便又安全,没想到我也能像城里人一样吃上干净的自来水了。”平桥区胡店乡新店村的邱从珍说起新开通的自来水,神情中透出一种满足。为了给更多的农村居民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水、安全水,自2005年起,平桥区全面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每年都把此项工程列为“为群众办实事项目”之一,今年,又完成了肖王、甘岸、查山、明港等11个乡(镇)27个行政村涉及6.719万人农村居民和31所学校1.4412万人师生的饮水安全工程,确保更多的群众吃上放心水。据统计,截至目前,该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已惠及32.19万人,有效改善了农民生活条件。

为了使建成的饮水工程长久发挥效益,平桥区实行“政策引导、部门服务、群众参与、民主管理”的运营模式,所有权明晰,经营方式合理,管护责任落实。自2010年以来,该区每年拿出50万元,作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管护基金,保证了工程长效运行。同时,在明港供水站成立平桥区农村饮水水质检测中心,对原水、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进行定期常规水质检验,接受卫生部门的监督。通过制度和行动,保障百姓的用水安全。

润物细无声,发展为人民。2014年,平桥区实施的一系列“民生工程”,件件事关民生、桩桩惠泽百姓,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暖了人心,得了民意,在全社会奏响了和谐发展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