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1月16日夜晚,红二十五军这支仅有2984人的队伍从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在没有电台与中央保持联系的情况下,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战略大转移。整整80年过去了,记者近日在何家冲采访之后,沿着当年红二十五军长征路线迤逦西行,到了桐柏山区。
“到桐柏山区建立根据地,是红二十五军开始长征时首要的和既定的目标。”南阳市委党史研究室研究员李保铨说。
关于红二十五军的战略转移问题,中共鄂豫皖省委早在1934年3月中旬就接到了中共中央批转的要红二十五军向桐柏山区战略转移的建议。同年7月1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又收到中央1934年2月12日的指示信和6月13日的军事训令,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在6月13日的军事训令里,虽然原则上同意鄂豫皖根据地红军主力仍留在原来苏区继续行动,但同时也提到“应创造一个较强的独立团,到平汉路西桐柏、随县地域去活动”,积极地向外线发展。
据此,中共鄂豫皖省委对战略转移问题又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有了伺机“到铁路西及桐柏一带”的意向,中共鄂豫皖省委在1934年7月6日写信给中共河南省委,要求中共河南省委“把豫南及平汉线的敌情经常告诉我们……以便根据敌情的变化规定红军临时的动作”;还询问“四旺山、桐柏、正阳、息县、罗山、确山党的组织如何”,说这些地方是红军目前行动的目标。花山寨会议作出的重要决定之一就是战略转移以平汉铁路以西鄂豫边界的桐柏山区和豫西的伏牛山区为初步目标,可见中共鄂豫皖省委对在桐柏山区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的重视程度。
红二十五军曾是红四方面军的一部分。红四方面军主力于1932年秋被迫撤离鄂豫皖苏区仅一个半月后,那些牺牲者的遗孤以及留下来的红军子弟重新组建了红二十五军。这支地道的“儿童军”,就连各团、营、连的领导成员,也都是些20岁上下的毛头小伙子。军政委吴焕先、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都是二十出头的青年将军,刘华清是政治部组织科长,当时16岁,王诚汉是副连长,当时15岁。共产国际称,这是世界上参加万里长征的最年轻的童子。红二十五军战士都是平均十五六岁的红军娃娃,有的是父亲牺牲或转战外地,有的是母亲被杀,大都是红军的后代,却有着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战斗力。在全国四路红军长征队伍中,红二十五军人数最少,但这支队伍在远离党中央的情况下,适时转移,并在长征前进行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在长征途中,红二十五军充分发挥小部队行动便捷的特点,坚持逐步转进,“走”“打”“蹲”相结合的斗争策略,多次摆脱险境,长征中未受大的挫折。
“完全是孤军行动,经常与强敌打遭遇战。”望着绵延起伏的崇山峻岭,李保铨若有所思,“一听说红二十五军从何家冲西行长征,蒋介石惊恐万状,急忙调动30多个团的优势兵力进行堵截、追击,红二十五军几乎每天都行走在死亡的边缘,走着走着,数不清的敌人一下子就冒出来了。紧要关头,军政委吴焕先抽出一把大刀第一个冲上去。军领导带头,大家都英勇杀敌。靠这么一股劲,红二十五军一次次从敌人虎口脱险。”
红二十五军人数虽少,但武器装备好,弹药充足,战斗力很强,个个能征善战。后勤、医院等保障单位也都非常战斗化,说走就走,说打就打,全军随时都保持着良好的战斗姿态。1934年11月17日,红军在一个叫朱堂店的地方突破敌人阻拦,当晚趁夜黑从信阳以南越过平汉铁路,进入豫鄂交界的桐柏、枣阳一带,实现了战略转移初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