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勇

不知何时起,市区北京北路红军广场北边的三岔路口地段逐渐演变成流动劳务市场,每日上午,这里集聚着几百人的劳务大军,等待揽活。

民工小潘家住平桥区甘岸办事处,他从事水电安装,才从新疆打工回来。“在这里揽活不容易,有时连续两天找不到活干。”昨日上午8时30分,初加入这个劳务大军的他对记者谈及在此找工作的感受。

“现在城市里到处都是建筑工地,为啥不去建筑工地找活干,或者组成个施工队去揽活?”记者提出疑问。“到建筑工地找活干,一是不认识人,二是工地上经常拖欠工钱。不像在这里揽活,干一天就能拿到一天的钱。”小潘笑着说。

冬天的清晨,寒气逼人,男男女女的民工仍然一早就来到这里,将电动车、摩托车停放在路两边。见到稍微停步的行人,他们就会围上去,连声询问:“要干活的不?”

记者了解到,这些等待揽活的民工大都是农民,有的在市内租房,有的是为了孩子在市内买了房子,还有的是一些居住在近郊趁农闲进城打临工的。这些民工基本上都是些技术工,安装水电、房屋装修、疏通管道、砌墙铺砖等工种应有尽有。

虽然这些民工在这里揽到了活,就能拿到现钱,但是,揽活很难。前来找民工干活的市民寥寥无几。

“家里一些急需维修的临时性小活,才会到这里来找人干。像室内装修等时间较长的大活,一般是找熟人或者家装公司干。毕竟和这些民工不熟悉,考虑到安全或者质量问题,我一般不会到这流动劳务市场找民工的。”市民顾先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为了生计,大批的农民工在寒风中等待,见此情景,顾先生提出建议:“如果相关部门能成立一个劳务市场,将这些民工的信息进行登记,并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同时将用工信息上网发布,我想,不仅能解决民工揽活难,也能解决市民用工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