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祭日前一天,人们送别老红军鲁世贵,追忆先辈戎马生涯。当看到从骨灰里找出的6块弹片时,所有参加追悼会的人都沉默了,这些战争年代留在老人身上的东西,也成了他这非凡一生的最好见证。老人名叫鲁世贵,是一位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他一生参加过的战斗无数,也经历了很多次死里逃生。

老人骨灰堆里的6块弹片

“这些弹片,虽然留在父亲的身上很多年,但直到今天,才知它们是什么样的,我们会把它好好保留下来,用以缅怀父亲,也激励我们今后的人生路。”看着这些弹片,鲁世贵的儿子鲁山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

“我们小时候就听父亲说,他身上留有子弹头和弹片,火化后装骨灰盒时,我们特意进行了寻找。”鲁山说。

这6块弹片,被家人分装在两个盒子里。“左边这个盒子,里侧放的是子弹头,左侧1块是弹头外壳,铜制,右侧2片是弹芯,铅熔化特征明显。右边那个盒子,盒盖上放的三片材料疑似炮弹片,金属特征明显。”指着这些弹片,鲁山介绍道。

这些弹片,也让所有参加追悼会的鲁世贵的亲友们沉默了。它们,不仅陪伴了老人大半辈子,也记录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大家的思绪,也跟着这些弹片一起,回到了半个多世纪前,那段峥嵘岁月。

他曾两次被红军大家庭挽救生命

“我的父亲这一生太不容易了,可以说,经历了很多次九死一生的坎坷。这些经历,也是留给我们儿女们的宝贵财富。”盯着这些弹片,鲁山缓缓诉说起父亲经历过的戎马岁月。

1932年底,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从鄂豫皖打到四川通南巴(通江县、南江县、巴中县)地区,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当时我父亲只有15岁,红军就住在老家集镇里,他很想报名参加红军,去找了两次,都说年纪太小,个子没枪高,没同意。”

1933年8月,红九军25师政治部宣传队在镇子里进行扩大红军队伍的宣传,鲁世贵一看宣传队的红军战士有的比他还小,就问他们:“为什么不要我?”

于是,他们便带着鲁世贵去找宣传队队长,队长看着他说:“年纪太小,个子不大,但身体很棒的。”当他得知鲁世贵是穷人的孩子时,就同意收下他了。从此,这位15岁的少年就当上了红军宣传队员。

参加红军后不久,部队行军至四川通江洪口时,鲁世贵患上了伤寒,住在王坪的红四方面军总医院。这次病情十分严重,几天几夜人事不省,正准备入棺时,一个护士长说听到微弱的声音,坚决不同意装棺。当夜,鲁世贵出了一身大汗,第二天竟活了过来。

红四方面军在长征时,曾三过雪山草地。“其中一次过草地时,父亲又一次打摆子患伤寒,部队走得急,丢下父亲及数名担架员在后面赶路。”鲁山说,饥寒交迫,风雨交加,见一个担架员牺牲了,父亲滚下担架,让最后两名红军战士自己赶路,两名战士商量用石块把父亲掩埋起来,否则就会被草原上的秃鹫活活吃掉。

“正商议时,最后一支红军的收容队赶到,又是一名护士长说:‘我们红军战士都是阶级兄弟,决不能丢下这个同志,要么大家死在一起,要么大家一起走出草地。’就这样,父亲再次被红军这个大家庭挽救了生命。”鲁山说。

多次遇险负伤但都死里逃生

“父亲一生参加大小战斗不下几十次,很多次遇了险负了伤。这些弹片,就是这些战斗最好的记录。”鲁山说。

其中,最险的一次,发生在1938年的3月著名的山西神头岭、响堂铺两次伏击战(八路军129师386旅打的经典伏击战)中。鲁世贵时任129师386旅771团九连副指导员。“部队向围困之敌发起冲锋时,日军子弹击中父亲的枪壳。端枪冲击时,这是要害部位。幸亏这支枪的遮挡,保住了父亲的生命!”

“父亲身上的子弹头,则要说起7年后的一场战斗。”鲁山说,1946年8月,解放军山东野战军8师(主攻)和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打配合),向驻守在安徽泗县的国民党桂系第7军172师发起进攻。鲁世贵在山东8师二十三团二营任副教导员,战斗中,左腿被打伤,由于子弹头卡在胫骨和腓骨之间不好取,所以弹头一直留在腿中,直到火化时在骨灰中拣出。

“这次战役后,因父亲腿伤行军不便,组织上安排他转业到地方政府工作,父亲坚决不同意,后来上级组织就给他配了一匹战马,直到1957年到北京解放军政治学院学习时才弃用。”鲁山回忆道。

(据《今日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