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保群
隆冬时节,在素有“鱼米之乡”美誉的信阳大地上,一片片小麦、油菜郁郁葱葱,长势良好,呈现出勃勃生机。正在麦田里清沟的平桥区村民余俊涛停下手里的活,指着绿油油的小麦,高兴地对记者说:“麦子长得好着呢!按这个长势,来年收成定会好!”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我市是传统农业大市,始终把指导农民种足种好粮食作物作为农业生产的首要任务,加大宣传,强化扶持,开展服务,粮食生产可谓是“芝麻开花节节高”。2014年,全市粮食总产118.45亿斤(含固始24.3亿斤),实现“十一连增”!
这是在不断攀升的高度上的又一个新跨越——从2004年的79.4亿斤,连续跨越了100.23亿斤、112.54亿斤、114.6亿斤、117.1亿斤……到118.45亿斤,信阳人民用不懈的拼搏创造不断增产的传奇,刷新着希望田野上的新画卷。
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热情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市粮食生产的连续增产增收,得益于中央、省、市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的惠农政策的大力实施。
2004年以来,国家、省先后实施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农资综合直补等“高含金量”的惠农政策。正是一系列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正是我市对惠农政策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为我市粮食再次喜获丰收提供了强大的政策保障。2014年,全市共落实水稻、小麦、玉米3大作物良种补贴资金1.34亿元(不包括固始)、农资综合直补5.14亿元(不包括固始和潢川)、粮食直补0.85亿元(不包括固始和潢川)、农机购置补贴资金0.95亿元。
平桥区甘岸办事处凡高优质粮种植基地负责人曾凡高的话道出了农民的心声:“现在国家的政策这么好,粮食不仅能卖上好价钱,个人赚钱,国家还给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多项补贴,这让我种田的劲头更足了!”说到底,惠农政策就是要让农民种粮多得实惠。只有让农民多得实惠,才能使农民种粮有动力,才能确保粮食安全。目前,深受欢迎的惠农政策如同春雨,滋润着广大农民的心田,激发着农民种粮的热情。
在落实相关政策上,我市还结合实际,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继续加大对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千亿斤粮食规划、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等涉农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集中使用于高标准粮田建设,今年共建成高标准粮田59万亩。大力实施农业机械化,提高农机装备水平,截至目前,全市农机总动力发展到499.28万千瓦,较上年增长3.9%。农业机械向着大型化、高性能、多功能、节能型方向发展,装备结构不断优化,全市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23960台、水稻插秧机1776台、联合收割机13831台,分别较上年增长9.6%、7.6%、11.94%。对农业投入的不断加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粮食产量,极大增强了广大农民种粮信心。
科学种田挖掘粮食增产潜力
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是确保粮食稳定生产的关键措施。我市按照“依靠科技、主攻单产”的粮食生产基本思路,积极构建粮食稳定持续增产的技术支撑体系,组织实施以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体培训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入户工程,重点加快建设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信阳分中心和河南农业大学校地合作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立完善了新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和防控体系、现代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等;加强农业科技与应用技术研究,促进了新技术、新品种等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广泛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和“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活动,选派600余名农业科技人员,分包全市3000多个行政村,指导服务农业生产,实现了粮食连年丰产丰收。
“老经验赶不上新知识,科学种田能使庄稼高产丰收”,现在,这个道理已被越来越多的农民所认可。
今年10月16日,在信阳农民大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班上,前来“取经”的农民们听得认真,记得仔细。专家们面对面向农民讲解了科技种田的相关知识,介绍了测土配方施肥、水稻机械收割等技术的注意事项,解答了农民们在粮食生产中遇到的难题,赢得广泛好评。
这只是广大农民积极参加科技培训的一个缩影,今年我市共培育生产经营型人才640人,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人才405人。如今,农民在培训中主动求教、主动咨询的人越来越多,农民的生产经验思维有了转变,加速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同时,也营造了学科学、用科学,依靠科技发展生产、创业致富的氛围。
育秧,采用大棚育秧的方式,保证了秧苗的质量;耕地,大批机器的使用,让农民感到快捷、方便;种田,不再面朝水背朝天,而是运用插秧机,就连施肥都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不用担心量够不够的问题。科技对我市粮食生产的贡献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逐年攀升,通过引导农民科学选种、规范管理,增加了粮食产量,优化了品种结构,提升了种粮效益,让农民看到了种粮的希望。
创新机制 释放粮食增产新活力
“我市积极创造条件,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提高了复种指数、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36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4.5%。”市农业局负责人在谈及粮食生产经营新机制时如数家珍。
发展粮食生产,规模经营是方向。我市不断探索粮食生产经营机制创新,大力引导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使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劳动效率,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全市已注册的合作社6036家,带动农户50万余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34%,其中省级示范社43家,市级示范社440家;专业大户发展到2万余户,其中经营流转土地10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6100多户;家庭农场1064家。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已发展到280家(国家级4家、省级43家),加工产值达300亿元。
今年,在确保粮食逐年增产的基础上,我市按照“统一供应良种、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秸秆还田、统一机械播种收获、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技术指导”的模式,积极实施好农业部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41个(水稻30个、小麦11个)。目前,全市水稻万亩高产创建单产水平由过去的600公斤提升到现在的700多公斤;小麦万亩高产创建单产水平由过去的不足400公斤提升到现在的500多公斤。尤其是今年在光山县由袁隆平团队与河南农业大学科研团队共同创建的水稻“百千万”高产攻关区,取得了万亩片平均亩产733.8公斤的优异成绩。
政策带动、科技推动、机制促动,使农民腰包鼓了,负担轻了,生活更有奔头了,农业更有活力了,农村更加稳定了。2015年即将到来,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路上,我市粮食生产发展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