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里,皖南西递、宏村等村落,宛若一位小巧玲珑的江南美女,她散发出来的水灵神秀让人迷醉。得益于明清时期的人口迁徙,这种风格独特的徽派村落,在皖、豫、鄂交界地带的新县八里畈镇丁李湾村成功演绎。在这里,你可领略到原汁原味的徽派水乡风采。
丁李湾村位于豫南山区的新县八里畈镇,丁李湾村始建于元末明初,以清代乾隆年间最盛,当时田地1万多担(一担相当于现在7亩),房屋600多间,有“李氏庄园”之称。至李维屏时期,庄园四周城墙环绕10多里,并有东西南北四道大门,内有800多人居住。随着人口的繁衍逐渐形成规模,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丁李湾依然保存完好,但随后发生的一场运动,让丁李湾遭遇了大劫。2003年,丁李湾被确定为“河南民俗民居村”。
喜欢上一个去处,像是一个一见钟情的女子,只是一次普通的邂逅,瞬间掠走了你的心,随后挥之而不能去,耿耿而不能忘怀,丁李湾古民居,便是如此。
前不久一次下乡闲暇之余,当地一名干部提议到附近的丁李湾看看,因为久闻其名而不得见,大家便欣然前往。车在狭窄的山路中穿行,一路上茂林修竹,流水潺潺,秋意正浓,远近都沉浸在一片丰收的金黄之中,山边红叶随眼可见,空气中不时飘来成熟野果的馨香……路尽村显,转眼丁李湾到了。
这是一个群山环抱的好去处,在南北两座相距约数百米的小山之间,静静地卧着一座不大不小的村庄,约摸三五十户一二百人的样子。整座村庄座北面南,背靠一座向东延伸的小山,对面是屏风一样的一列稍低的丘陵,中间是平整的一片水田,一条清澈的小溪在水田尽处蜿蜒而过,农田和村庄之间是一口不小的池塘,比普通农村门塘大得许多,湖面很干净清澈,一群鸭子随意地在里面撒着欢儿。整口塘用大块青石护岸,塘周围分布着大大小小好几口坡堰,堰石上青苔斑斑许有不小年月了。塘埂很宽,可以并行两辆小车,我们在东塘角一个较空旷的地方下车了。
隔塘而望,是一溜气派的门楼,白墙黛瓦,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仿佛一群羞怯的村妇,遮掩着薄薄的浴衣,轻轻地挥手招呼着客人们的到来。沿着新铺的石板路我们走进湾里,村里人似乎和我们的向导很熟,牵牛挑粪洗衣择菜的,都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和农村其他地方一样,他们多是一些老头妇女,年轻人大多出去发展了,其中一个头发全白精神矍铄的老先生甚至热心地给我们当起了导游。
老先生先是带我们依次参观了那排气势不凡的门楼,每座门楼格局大体差不多,高四五米,宽三四米,木梁雕栋,青砖黑瓦。瓦是农村常见的炭烧小瓦,只是时间的缘故变得发青发灰了,墙面由大块青砖砌成,那时当然没现代人常用的水泥,但古人更有办法,用石灰猪血和煮熟的糯米混合一起捣匀,这样的黏合更让青砖间砌得这么严丝合缝,以致年代历经这么久远还温润如玉坚韧如初。我们在其中一座气势不凡的门楼前驻足下来,老先生介绍这座房子出过一位清代知府,应该是传说中的官宅了。通过锁着的门看里面,已改建得面目全非了,只留下这座威严的门楼,令人依稀想象到当日它的繁华昌盛。门楼外部顶上从上到下分别是对称着的兽形脊挑和凤样椽挑以及高耸的马头墙,其中马头墙更值一说,马头墙又叫风水墙、女儿墙,兼具气派好看和防火防盗功能,是豫南甚至徽派建筑一道亮丽风景。马头墙椽下有一对精巧的砖雕,依稀可见戏曲里背插令旗手舞刀枪的古代人物。门楼正面内部上方是圆形装饰有彩色八卦图案的窗,除了透光透气,镇宅避邪的作用,古时还有在上面舞枪弄矢,防盗拒匪的功能。窗子下面是大理石雕成的门梁,门梁上有对称的两幅浅浮雕龙凤图案,腾云驾雾,游林戏水,非常精巧逼真。木门宽大厚实,偶有朱红的颜色露出,下面是一对硕大青石门枕,形状如虎似狮,已被久远的岁月模糊了当初的模样。知府邸东边那座门楼也值得一提,它的特别之处是山墙和大门不是垂直的,而是约呈六七十度角,这种建筑样式我还是第一次见到。问到先生,他也似乎解释不清,过后想想,肯定是事关风水的原因,留着以后看专家怎么解读吧。
看完这古香古色的八座楼,正在寻思再没可看的,老先生似乎猜中我的心思,故作神秘地说:“我们把面前这排门楼叫做八座楼,真正好的东西在后面的三座楼里,那里才算真正民居,而且有一对难得一见的宝物,一般游客看不到的哟!今儿个贵客盈门,带大家看看。”大家纷纷表示感谢,随老人家穿过一条幽深的巷子,来到一座气派的碉楼面前。
所谓碉楼,顾名思义,是一座一大间坐东朝西的碉堡样的二层小楼,朝南开有上下两个斗大的窗户,从防御角度,也可以说是瞭望和射击孔。碉楼西边紧拥着一座朝南开的大门,只有一个一人多高的不起眼厚门,没有窗户也没有八座楼那样装饰,跟前后几十间房屋一起组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如果说八座楼住的是讲究气派的达官贵人,这里就是谨小慎微的土财主的安乐窝了。进入大门,里面却是别有洞天,过了一个残破的照壁,是一条几十米长的东西小巷,从东到西是三个和八座楼一样的门楼,这可能就是三座楼名字的来历吧。我们随老先生来到最西面门楼里,里面民居分为三进,从南到北依次是倒厅三间,侧厅三间,正厅五间,有着北京四合院一样严谨的结构,长幼尊卑,一目了然,唯一不同的是西边侧厅是坐北朝南的一个单独院落。正厅一屏两案共五间,早已塌陷破败,只留高高的石阶让人能想到当时的雄伟壮观。我们推门进到尚觉完整的西侧院,里面住的是两位年过花甲的老两口,满脸皱纹写满了岁月的沧桑,只说句来啦,再只是搓着手笑着迎接我们。三间正屋也不大,外面一个天井小院,屋檐却不小,由两条伸出的屋架支撑着,架下对称分布着两方装饰用的精美木雕,虽布满灰尘,但绝对一下能抓住你的眼球,左边是麒麟送子,右边是鹿鹤同春,题材喜庆、比例匀称、雕工细腻,栩栩如生。微派建筑三绝:石雕、砖雕、木雕,果然名不虚传啊!
不知不觉我们参观完毕,辞別了老先生,我们依依不舍地踏上了回家的旅程。在汽车缓缓开动的瞬间,大家都出奇地安静,仿佛人要走,心却留下了,如同梦里模糊的童年记忆,勾起了每个人心底那无限美丽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