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北门外大马路,是信阳对外联系的一条路,据说宋世杰就在这条路上开店,有的说是开豆腐店,有的说是开律师事务所,当然这些都是传说,但是它形成了一种文化。以前在这条街上,有接官亭,有下马石,就是南来北往的客商、官员、同僚来信阳都要在这个地方下马,信阳的官员就在接官亭迎接他们,完成一段仪式后,再一起去招待所。以前叫过三民路,文革时期叫红卫路。以前接官亭里有三块丰碑,所以改革开放后更名为申碑路(中心医院到消防大队一带),目的是让老百姓知道信阳的历史悠久。第一块碑,先贤自贡为宰处,就是孔子的学生自贡在申国做宰相。第二块碑,古申伯国,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真迹。信阳是古东申国的故地,所以简称“申”,古申伯国是指申国的申伯,申伯就是帮助他的外甥宜臼联合大西北犬戎部族在骊山脚下杀了昏庸无道的周幽王,灭西周建东周的开国元勋。浉河公园里现有申伯楼。第三块碑,何大复故里。何大复就是何景明,明代文人。这三块碑文革时期被红卫兵破坏。申碑路就是正对着现在的信阳市中心医院住院部。

戏园大马路(人民路)

以前叫和平路,然而在和平路之前,这条又被称作戏园大马路。为什么称为戏园大马路呢?据介绍说,以前这条路上都是戏园。例如:同乐剧院、天生剧院、胜利大舞台。听到戏园大马路这个名字,就可以想象到在当时那个年代,这条马路该是多么热闹非凡啊!大家可以发挥想象,在那个年代当你走在这条街道上,马路两旁都林立着大剧院,剧院门口也摆放着各剧院的宣传广告,会不会也有那种大上海的感觉?现在叫人民路,也就是信运汽车站门前的一条路。

中正路(解放路)

中正路是以蒋中正(蒋介石)的名字命名的一条路,主要是因为当时经过八年抗日战争后,中华民国利用战胜国身份,身为中国军队最高总司令的蒋中正声望大增,大量建筑及路名以“中正”命名(因蒋介石,名中正,字介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为了消除蒋中正独裁统治的痕迹,故将大陆地区的中正路全数改名。这条路正好又处在信阳的中间,北边有东方红大道,南有申城大道,以前也叫大十字街,在大十字街之前也叫试院大街,试院就是旧时候的科举考场。为了纪念1949年信阳解放,所以就把中正路更名为解放路。

北大街(中山街)

1916年的北大街后来改名为中山路,位于现今的信阳城区中部。五举牌坊街、木牌坊街、道口路,当年这些所谓路其实是一些很狭窄的胡同,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已经不能承载繁重的交通压力。1945年为纪念抗战胜利,把这些路合并为中山路,后改为中山街,与现在新马路、东方红大道、解放路相交。与申城大道、四一路等相接。(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