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依钒

“等到明年4月,上万只鹭鸶就会再回到这片水杉林,生儿育女,繁衍栖息。那样的场景才叫壮观呢!”一边查看杉林护栏,一边向记者憧憬来年景象,环保志愿者卢元荣圆圆的眼睛里,光芒闪烁。

12月11日上午,记者跟随罗山县社工协会的环保志愿者走进这片远近闻名的“鹭鸶林”。这片林地的全名是“鹭鸶湿地保护区”,位于罗山县城新区行政路南侧,占地40多亩,是20世纪70年代种植的一片水杉林,杜堰河穿林而过,林木蓊郁,溪流环绕,是一片不可多得的自然湿地。十多年来,每到春夏之际,上万只鹭鸶不远千里,从南方归来,在此栖息、繁殖,场面很是壮观。

鸶是鹭科鸟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对居住环境要求极高,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指示物种。由此可见,罗山“鹭鸶林”是一片极为难得的自然之地,可是这片净土差一点淹没在城市扩张的道路上。

2013年4月,卢元荣在罗山县社工协会的贴吧里看到一个帖子,讲述“鹭鸶林”周边的建筑垃圾越堆越多,污水排放无人治理。“看到这个帖子后,我的心很痛,我不能让罗山人引以为傲的‘鹭鸶林’就此消失。”当时的心痛感让卢元荣至今难忘。

两天后,卢元荣联系几位环保志愿者,成立鹭鸶保护小组,自发在“鹭鸶林”周边轮流值守,阻止倾倒建筑垃圾和随意排放污水的行为。后来又上报到政府部门,希望相关部门加大对鹭鸶林的保护力度。“当时我们只有一个信念:将这片‘鹭鸶林’保护下来。”鹭鸶保护小组成员罗山一号向记者说道。

环保志愿者的坚守让“鹭鸶林”迎来了转机。2013年7月,在市、县相关政府部门的协调沟通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项目经理马超德博士,来到罗山县实地实地调研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一进“鹭鸶林”,这位远方的客人兴奋不已,惊叹罗山县还有这般离人群和城市如此之近的鹭鸶天堂,当即建议应进一步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加强保护,同时建议申报城市湿地公园项目。

一个月后,“鹭鸶林”被纳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援助淮河源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随后,鹭鸶保护小组也扩建成新区鹭鸶林巡逻队,坚持经常清理保护区内垃圾,开展保护区内鸟类的基线调查,设立以鸟类为主的监测点和鸟类救护机构,采取多种宣教方式,开展湿地保护小区建设的宣传,并及时做好各种活动的记录和总结。

“民间环保力量的坚持和政府职能部门的通力协作促成此事,这样的结果既在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在采访中,跟罗山县社工协会长期“打交道”的该县文明办主任余耀龙如是说。

“多排放一滴污水也不行,少一棵水杉还不行,我们要呼吁更多罗山人呵护‘鹭鸶林’,守住罗山的荣誉。”正值寒冬,可是每个周末依然有环保志愿者结伴来到“鹭鸶林”,沿河岸巡逻,查看防护网,捡拾林中塑料垃圾,等待明年春天,鹭鸶归来,再成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