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报》记者 耿冬梅

最初对于信阳的印象,不过是来自“信阳毛尖”:不外是产茶大市,靠茶发展,再无其他。

等亲临信阳之后,待几天的行程下来,却发现,自己有些大意了:这座城市的外表之瑰丽远远超过了自己的想象。然而,更令人深思的,却是在它一袭华丽外衣下,那刻入骨子里的文化底蕴——这才是信阳真正的内涵。

由于安排周密,此次信阳行,所到之处,皆收获颇丰。无论是郝堂村的安逸与美丽,还是国际家居小镇的规划与雏形,都使人感慨这座城市在依山傍水间的幸福与品质。而电子信息产业园的飞速发展和着重打造毛尖品牌的实践之路,则让人不禁赞叹信阳的锐意进取和开拓精神。特别是信阳作为革命圣地,还曾经走出过红二十五军,走出过许世友、李德生、郑维山等近百位将军,红色文化的传承更是让人肃然起敬……虽不能将这些地方一一列举,但留在我心底的印记却总是会不断提醒着那些光辉岁月。

信阳博物馆也是这趟信阳行中的一站。它坐落于羊山新区百花园西北隅,恰好与我们所在宾馆“两两相望”。站在房间里,我竟然能够隐约看到博物馆一角,由此,不禁让我对它产生了几丝向往。

资料显示,信阳博物馆建筑面积28996平方米,展陈面积1万平方米,共有12个展厅,馆藏文物逾万件,是信阳市历经两年建设才完成的大型“惠民”工程——说它惠民,想来应该从两个方面说起:一方面,博物馆免费对市民开放;另一方面,博物馆无疑是信阳历史文化的缩影,百姓来此观摩,也就知晓了这座城市的过往。

行走于博物馆的各个展厅,就如行走于信阳的历史之中。“远古家园”“淮上诸侯”“楚地王风”“天下根亲”“茶韵天香”“豫风楚韵”六大板块链接起了远古与现今的道路,且一直通向了未来。

随着3500年前的淮河古沉舟映入大家的眼帘,大家开始了一趟跨越时空的旅行。

从远古时代的动植物化石到新石器时代的文物标本,从商周时代的精美青铜器到楚文化的代表编钟……我们通过文物与历史对话。从战国四公子之一春申君到三国名将魏延,从罗、赖、蒋等13个源于信阳的姓氏到中原著名侨乡、客家人的祖根地……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的茁壮与成长。从2000多年前的茶香悠悠到如今茶文化的成熟与纯粹,从各种民俗文化到多样民间工艺,我们用别样的情怀在对一个城市的审视中折服。

我总是有这样一种认为:一个城市的博物馆就是无数故事的集合,透过那些故事,就看到了城市的将来。于是,我在信阳博物馆也听到了很多故事。

在“画眉茶”的传说中,为了驱赶肆虐的瘟疫,春姑娘变身成为善良的画眉鸟,种植茶树,终于,瘟疫被赶跑了。从此,毛尖便与信阳结缘,这缘分且愈久弥坚。

出土于商朝的云雷纹提梁卣中,盛有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酒。经过专家攻坚,最终在不破坏文物的情况下萃取了其中的一部分。国外科研机构获悉后,欲以40万美金的价格购买一滴被拒。从此,这瓶“国酒”就成了他国无法用金钱去买断和衡量的向往。

1970年,在我国第一颗上天的人造地球卫星上,传来了响彻世界的《东方红》乐曲,而演奏《东方红》乐曲的乐器正是出土于信阳城阳城址的编钟。从此,我国由《东方红》走向了《阳光路上》。

……

如果说,做“精”是信阳城市乡村构想、产业发展规划的着力点,厚重的红色革命历史积淀是信阳的“气韵”所在,那么,深邃、宏大的文化底蕴则是信阳的“元神”——信阳正是嗅着这种文化的气息不断成长。而就是这样的“精”“气”“神”,成就了信阳的昨天和今天,锻造着信阳的明天与未来。

离开信阳博物馆时,讲解员为我们再次“敲响”了《东方红》。当编钟悠扬雅致的乐声徐徐传来时,我在心中默默和着节拍,让自己的祝福飘向了这个华灯初上的城市——信阳!

(原载于2014年11月2日《中国广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