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新闻在纸上,我们在路上。11月8日记者节虽然已经过去,但是本报记者走基层的脚步没有停下。11月21日下午,本报记者部全体人员先后深入到信阳市爱心老年公寓和信阳遂意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与老人亲切话家常、与房地产开发人员深入聊感受,用心倾听老人意愿与诉求,用镜头捕捉一栋高楼平地起的艰辛与壮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关爱老年人,传递孝老敬老正能量也是本报一直在努力做的事。11月21日下午,本报记者部全体人员来到信阳市爱心老年公寓,深入了解公寓现状,并与老人们一起度过一个愉快的下午。

刚一到爱心老年公寓的大门口,院长李冬珍便热情地迎了上来。说起李冬珍,相信许多人都听过她的名字,十几年前,她着手民办养老院的建设,并在2000年3月,带领几名下岗姐妹创办了信阳市爱心老年公寓,可谓是信阳民办养老院的第一人。

“目前,爱心老年公寓住了近50名老人,年龄最大的已经99岁了!我们收的多是些生活不能自理、患癌患病甚至卧床不能动弹的老人。”在李冬珍简陋的办公室里,她迫不及待地向记者一行介绍起爱心老年公寓的现状。公寓的一方天井小院,打理得非常干净整洁,墙壁上贴有老年人喜欢唱的《东方红》《社会主义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歌曲。

在李冬珍的带领下,记者一行来到公寓二楼的一间休息娱乐室内,十几名耄耋老人正在护理人员的陪同下,聊天、看电视。看到有人前来,老人们热情地鼓掌欢迎,其中还有一位老人用不太清晰的语言唱起豫剧来。“只要看到年轻人过来,老人们都会特别高兴。”为了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李冬珍与大学及幼儿园联系,建立了养护服务培训基地,并经常动员社会各界的志愿者和医护人员,定期来公寓对老人进行一对一的精神抚慰。

记者了解到,爱心老年公寓虽然不大,却是许多老年人颐养天年的“天堂”。14年以来,已有1000多个老人在这里安然离世。“到我这里来的,都是人生的残年。我们应该做的,就是用心送好他们人生最后一程。”李冬珍说。

送好老人最后一程,使得爱心老年公寓得到了众多人的认可。曾有一位张姓老人,在这里住了4年,直至离世。他去世后,他的儿子将老人留下的3200元钱捐给了公寓,说这是老人最后的心愿,以此来感谢老年公寓送完他人生的最后一程。14年来,这样的情况多次在老年公寓上演,对这每一笔善款,李冬珍总会仔细记录下来。

“关爱今天的老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整个参观途中,李冬珍对记者一行说最多的就是这句话。“老人为社会为家庭奉献了一辈子,在这里,我们就要把老人当成家人,细心周到地照料,让他们吃好穿好走好。”李冬珍说道,“老人年龄越大越像小孩儿,希望像你们这样的年轻人多来看看,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