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决定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郭家河、潘家河、杨泗寨战斗连续胜利,鄂东北根据地已连成一片,皖西北地区也得到相对稳定和恢复。敌人大规模划区“清剿”被打破,使中共鄂豫皖省委滋长了轻敌冒进的思想情绪。

恰在此时,中共鄂豫皖省委收到了1933年3月10日党中央的《给鄂豫皖省委的军事指令》,指令给红二十五军规定了具体的“反攻计划”。第一步是夺取七里坪、河口、红安;第二步是夺取新集和光山麻城交通线的中间地带,把红安与麻城东北部地区和商城县南部地区连成一片。

指令规定,“改组后的红二十五军,应当以消灭七里坪的敌人力量和夺取与巩固这个地点为第一任务”。指令最后强调,“进攻最适宜的时机恰恰就是现在”。

遵照中央进攻中心城镇的军事指令,中共鄂豫皖省委于5月初决定率红二十五军围攻七里坪。一场以七里坪为争夺中心的更大规模、更具决定意义的战斗即将拉开序幕。

当时,无论是从总的敌我情况看,还是从七里坪的具体情况看,红二十五军要夺取被敌人占领的中心城镇都是不可能的。对于中共鄂豫皖省委的决定,红二十五军主要领导人吴焕先、徐海东等曾提出不同意见,但是中共鄂豫皖省委强调党中央的指令必须执行。

七里坪是位于新集与红安县城之间的一个重要城镇,北距新集35公里,南距红安县城20公里,倒水河由北向南流经七里坪西门外,河东岸自北向南依次耸立着酒醉山、大小雾山和古风岭。其北、西两面有倒水河作自然屏障,东、南两面均为高地,大、小悟仙山是尤为突出的制高点。

敌第13师3个团6000余人驻七里坪,遍筑围墙、壕沟、碉堡,工事相当坚固。七里坪周围不远城镇均驻有敌人,并随时可以增援七里坪之敌。红军围攻七里坪的全部兵力只有73师、74师、75师,加上直属分队共万余人。

战斗艰难

根据中共鄂豫皖省委的战略意图,红军对围攻七里坪进行部署:红二十五军以主力配置于七里坪东、北两个方向,对七里坪实行围攻。73师布于七里坪以东王锡九、习家坡、石门口、郑必高至大斛山一带,74师布于七里坪以北江家塝、高庙岗、酒醉山一带;75师以224团配属74师置于神灯岗外,其余两个团为军预备队,随军部留在七里坪以北的龙王山上。红安独立第7师和各地方武装在七里坪周围配合主力行动。

由于兵力不足,七里坪南通红安县和西通华家河的道路,红军都没有控制,敌人仍可以来去自由地调动兵力、补充军需。而在红军主力配置的方向上,由于正面过宽,兵力、火力密度都不大,无力对敌人实施重点突击。同时,红军没有攻击坚固设防据点的条件,兵力也不足以围攻敌人和阻击敌援兵。

5月2日夜,军长吴焕先率各部队进入指定位置,开始构筑工事,拉开30余里长的弧形阵势,对七里坪实施围攻。5月3日晨,敌第13师于酒醉山一带发现红军修筑工事,遂立即退缩。

4日,红二十五军从悟仙山东侧向敌发动攻击,未能得手。7日、11日红军两次强攻大悟仙山,经过七八天的激烈战斗,均未能得手。随后,红军虽然又多次向敌坚固设防的前沿阵地勇猛进攻,付出重大牺牲,但未能占领敌人阵地。

20日,敌情发生重大变化,敌第89师由红安县开抵七里坪增援。5月21日夜,红军以74师、75师的两个团,再次袭击大悟仙山,终于占领了敌人的前沿阵地。次日拂晓,敌第89师两个团在强大炮火掩护下,居高临下向红二十五军阵地猛攻反扑,红军被迫撤回。随后,敌我双方在大、小悟仙山一线反复争夺,战役进展仍不利于红二十五军,双方形成阵地对峙状态。

被迫撤退

在此期间,鄂豫皖根据地党政军民全力支援红二十五军,鄂东北、豫东南各县独立团、游击队,主动袭扰敌人,配合主力红军作战。战役开始10余天时,红军各参战部队已普遍断粮。群众把自己仅有的一点口粮拿出来支援红军,而自己却以野菜充饥;后来实在弄不到粮食,甚至把刚灌满浆的麦子割下来送给红军。从5月下旬起,红二十五军不得不经常以相当多的部队远离阵地一二百里截敌给养、打粮,但仍是付出重大伤亡却解决不了粮食问题。

七里坪久围不克,红二十五军在粮食供给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继续围攻,越来越陷入被动。到6月上旬,由于断粮、战斗和疾病造成伤亡日增,部队减员竟达一半,全军仅剩下6000余人,体质也极度虚弱。同时,各地敌军也乘红军自困于七里坪之际,不断进犯根据地中心区。6月13日夜,红二十五军被迫撤出围攻七里坪的阵地。历时月余的七里坪战役,以失利而告终。

教训深刻

七里坪战役失利的教训是深刻的,主要是中共鄂豫皖省委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军事战略方针的影响下,错误地估计了当时的形势,对革命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盲目地强调完成“反攻时期”的作战任务,从而导致了战略指导方针上的严重错误。

从作战指导思想上来看,此战的主要教训是:不是主动避免一切无胜利把握的战役和战斗,而是无视敌强我弱的根本形势,急于反攻夺回失地,同敌人进行阵地决战;不是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而是以夺回七里坪这样的中心据点为主要目标,把恢复与巩固根据地的成功与否,完全建立在夺取城镇和不失掉土地的基点上;不是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完全抛弃了郭家河等战斗所采取的歼灭分散和孤立之敌的灵活战术;不是集中优势兵力形成突击拳头,而是平均使用兵力,分散火力,以阵地对阵地,长时间对峙不下,就不可避免地陷于被动的困境,遭受失败。

此战虽然因为战略指导的错误而失败,但全军指战员在异常困难的情况下,仍能坚决执行命令,自觉遵守纪律,英勇杀敌;还有就是,鄂豫皖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竭力支援红军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 (据《河南法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