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影迷万众期待的《星际穿越》将在我国公映。这一回,广受推崇的神级导演克里斯托佛·诺兰将目光瞄准了人类文明的未来和广袤的宇宙,讴歌了一段奔向天外坐标寻找全人类生机的无畏探险。一方面,影片形同一部纪实科教电影,所有细节都有据可依,毫无激光枪和外星人入侵的花哨,另一方面,剧本基于物理学家基普·索恩的时空穿梭理论,对于地外空间的想象极尽天马行空,牵涉黑洞、虫洞、广义相对论、万有引力等形形色色的理论,延伸出无尽时空中的无尽可能。正如《帝国》所评论的,这是一出超越想象的关于太空和时间的歌剧。当然,诺兰虽牛,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接受采访时,他透露有五部(《2001太空漫游》《异形》《第三类接触》《太空先锋》《超时空接触》)太空电影对自己创作《星际穿越》产生过影响。望眼欲穿的影迷们假如适当补习一下经典的太空电影,对欣赏和理解《星际穿越》,应该是大有裨益的。为此,我们选出6部最具代表性的太空电影,而曾经启发过诺兰的那五部作品也正包含其中。

《2001太空漫游》(1968)

400万年前,一块神秘黑石启发猿人的智慧大幅度跃进;公元2001年,黑石又指引人类升入太空,通过虫洞进入宇宙深处,与智慧生命做进一步的接触。作为一部科幻片,《2001》高度忠实于现实物理法则,并对30多年后的未来世界作出全方位的想象,库布里克聘请多位专家顾问,不惜工本力求尽善尽美,大到智能电脑的无孔不入,太空站的内饰,飞船航行的静寂无声,小到位数更多的电话号码、信用卡的广泛使用、语音识别功能,甚至能找到iPad的原型。片中的飞船和太空特效至今仍令人信服而震撼有加,它们更像是纪录片中栩栩如生的现实影像,而不是虚构故事中的电影特技,在古典乐章的伴奏下,影像被烘托至超凡脱俗的境界。片中的情节和人物都被弱化,不以曲折跌宕的悬念来刺激情绪,追求的只是一种虚幻奇妙而回味无穷的体验。结尾高度开放,将冥冥中主宰一切的智能生命化作虚无的留白,赋予观众巨大的思想冲击力。

《星球大战》(1977)

《星球大战》可说是生逢其时,70年代占据好莱坞的仍是粗粝的现实主义风,为数不多的科幻电影多走悲观厌世和恐惧反思路线。卢卡斯书写了一个神话与英雄的传奇故事,横空出世,让观众在如痴如醉中,与充满愤怒和颓废的70年代诀别,好莱坞从此跨入了一个五彩缤纷的新纪元。时至今日审视这个故事,依然令人兴奋不已,邪恶残暴的银河帝国,年轻无畏的勇士游侠,身怀绝技的长者,勇敢美艳的公主,举止逗趣的机器仆从,恢弘的死星,各色视觉特效层出不穷。《星球大战》启发了好莱坞,让他们发掘了新时代大制作的秘密公式,那就是奇观式的视听效果,青少年智力水平的剧情设置,配以美国传统保守的主流价值观,时至今日,这仍是绝大多数好莱坞巨片赖以吸金的固定搭配。《星球大战》不仅深刻影响了后来拍摄的一系列科幻电影,而且对整个美国和世界流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难怪里根总统要用“星球大战”为自己的战略防御倡议命名。

《第三类接触》(1977)

1977年,《第三类接触》与《星球大战》一齐掀起太空科幻片的热潮。与后者不同的是,这部斯氏经典没有五彩斑斓的太空激战和奇形怪状的超级武器,它以二战后沸沸扬扬的UFO劫持事件为话题,牵出一段人类与外星人充满和平与善意的邂逅。影片采取多线平行的结构,单身母亲吉莉安的孩子被外星人所吸引,并在一个深夜被劫走;电工罗伊被飞碟发出的光线烧伤后,脑中回荡奇怪的幻觉和神秘音符,并开始狂热地寻找外星人;与此同时,一支法美联合科学小组在世界各地寻找遗失的船只、飞机,并解读出外星人留下的线索;他们最终汇集在外星人的指定地点,见证巨型飞船的降落。片中最标志性的也是这段高潮,科研人员与外星生命取得了沟通,采用的是宇宙共通的艺术形式——音乐。当外星飞船从小山背后缓缓洞现,时间仿佛凝固,每个人都抬头仰望,场面犹如一种庄严的朝圣仪式。双方的对话从生疏到熟练,最后共同演奏出一首气势不凡的交响乐,历史性的一刻来临,两个文明之间激荡出智慧的火花。

《异形》(1979)

《异形》是一代观影人集体的银幕噩梦,其巨大的成功,在之后几十年内催生出多部续集、前传和外传。但没有一部能像首部曲,用单纯的恐怖来俘获观众,即使在3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令人手脚冰凉,掩面破胆,尖叫连连。70年代末正是冷战高峰,处于核子阴影笼罩下的人们,被精神压力压得疲惫不堪,犹如群体幽闭恐惧症患者。《异形》点中了当时观众的恐惧死穴。开篇镜头从浩瀚的宇宙空间,移到大量金属墙壁和管线搭建出的狭长、空旷、阴冷的飞船内景,笼罩着一股孤寂、无助、压抑的气氛。正像宣传标语所说,在太空中,没人能听到你的尖叫。从头至尾,这种绝望情绪一直弥漫在画面中,通过外太空将幽闭空间恐惧症千百倍放大。影片对成年异形神出鬼没、始终难窥全貌的处理手法,颇得《大白鲨》的精髓,增加了悬念效果。它向观众揭示,比起凶猛强大的异星怪兽的追猎,真正的恐惧来自不设防的内心,来自人性的软弱,来自于孤独处境下的绝望无助,来自于面对未知时的彷徨难安。

《太空先锋》(1983)

菲利普·考夫曼改编汤姆·沃尔夫所著的同名小说,运用大量模型布景和特殊效果,拍出这部规格恢弘的航空史诗《太空先锋》。影片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苏冷战为背景,集中描绘了第一批美国航天员的诞生历程。故事主角均有真人做原型,经过层层考核选拔出的7名宇航员,在经过严苛的训练后,相继完成数次太空任务,成为举国英雄,成功地使美国在与苏联的太空竞赛中保持了领先地位。本片的看点并不在广漠的宇宙,而表现一群雄心壮志的宇航员如何努力适应太空环境的训练。沃尔夫为创作小说,曾花大量时间考证这7名主角宇航员的日常生活,所以高度忠于小说的电影亦可作为一部精准详实的纪录片来欣赏。剧组采用大量模型还原冷战初期的各色飞行器,并穿插了不少纪录片段,一切细节皆有据可依。片名直译是《真材实料》,指飞行员互相认可的一种使男人无所畏惧的特质,通过影片描述的航天之路,他们完整地诠释了这份令人热血沸腾的质地。

《超时空接触》(1997)

《超时空接触》虚构了一次人类接触地外文明的奇特经历,虽耗资不菲,特效出众,但绝非炫耀视听效果的爆米花。影片充分运用各种富于象征性的画面,表现出极高的科学素养。开篇气势恢宏的三分钟长镜头模拟了无线电信号的旅程;按照外星人图纸建造的交通工具,以及其航行的过程,是对人类受精孕育新生命的一种比喻。片中科学的成分远大于幻想,即使幻想元素也都建立在现有科学认知的基础上。每一处科学概念的阐述,不但细微而且合情合理,推动剧情无可替代。这很大程度要归功于影片的小说原著者、已故天文学家卡尔·萨根。科学与宗教,哪个更接近世界的真相?如此严肃的议题,搬上银幕极可能沦为沉闷的说教,更别提以结论服众。然而本片不但找到了这两个争锋相对的观点之间的交集,更拍出了丰富的娱乐性和感人至深的情感轨迹。朱迪福斯特饰演的女科学家,克服重重挫折一圆太空之梦,与“父亲”重聚以及意味深长的演说,均令人难以忘怀。 (方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