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军部旧址。(资料图)

这是一支在长征中唯一增员的部队,这是一支在中途新开辟了根据地并始终保持下来的部队,这是一支最早到达陕北的部队,在长征中由孤军成为劲旅、由偏师成为先锋,为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会师陕北作出了历史性重大贡献的部队,它就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它所向披靡,战功卓著,共诞生了97名将军,有“一军百将”“百名将军之军”之称,它在中国红军长征生死存亡的大转折中起了无可估量的作用。

燎原红二十五军的摇篮

红二十五军,是以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和六霍起义的一部分工农武装为基础,在1931年10月建立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一支主力红军,重建于1932年11月,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风顽强,能征善战,一往无前,声名赫赫,在中国革命中立下了卓越的功勋。

1927年11月,中国共产党发动了以吴焕先率领的黄(安)麻(城)起义,后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开辟了以河南省光山县柴山堡为中心区域的鄂豫边革命根据地。

1928年7月,第七军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

1929年5月,商南(商城南部)起义,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师,创建豫东南革命根据地。同年11月,六(安)霍(山)起义,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三师,建立皖西北革命根据地。鄂豫皖边区的革命斗争呈燎原之势。

诞生中原子弟兵登上历史舞台

1930年4月,为了加强鄂豫皖边革命根据地的统一领导和武装斗争,中共鄂豫皖边区特别区委员会正式成立,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将第三十一、第三十二、第三十三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许继慎任军长,徐向前任副军长,全军共2100余人。6月下旬,鄂豫皖边区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

1931年1月,红一军与蔡申熙等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在商(城)南长竹园胜利会合,随即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旷继勋任军长,徐向前任参谋长,全军两个师,共12500余人。同年5月,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成立,同时设立中共鄂豫皖省委。

1931年10月25日,根据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和军委会的决定,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在皖西六安麻埠正式成立,军长旷继勋,政治委员王平章,辖第七十三、第七十四、第七十五师。11月7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黄安七里坪成立,徐向前任总指挥。下辖第四军和第二十五军。

红二十五军成立后,在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编成内参加了第三、第四次反“围剿”斗争。1932年上半年,红二十五军七十三师在红四方面军总部的领导和指挥下,先后参加了商(城)潢(川)、苏家埠和潢(川)光(山)等著名战役,接连取得重大胜利。

同年3月、5月,红二十五军七十四、七十五师相继组成后,始终坚持在皖西北地区活动,发动群众,武装斗争,巩固与扩大了以金家寨、麻埠为中心的皖西北革命根据地。同年7月到10月,红二十五军三个师分别在鄂东北、皖西北地区参加第四次反“围剿”作战,英勇奋战,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向西转移时,红二十五军七十三师王树声部,随红四方面军总部一同撤离鄂豫皖苏区,第七十四师被编散,第七十五师和第二十七师(属于尚未成立的红九军编制)完成掩护任务后,留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坚持斗争,成为后来重建红二十五军的一支骨干力量。

重建保卫鄂豫皖根据地

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去后,蒋介石以约20万兵力继续对根据地进行“围剿”“清剿”,并限令于12月15日前彻底消灭留在鄂豫皖的红军,摧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面对敌人重兵“围剿”,中共鄂豫皖省委决定将留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军部队集中起来,重新组建红二十五军,挑起独立坚持武装斗争的重担。

11月29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湖北省黄安县檀树岗召开军事会议,决定重建红二十五军。11月30日,以原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五师为基础,合并其他部队,红二十五军军部成立,军长吴焕先,政委王平章,下辖74师、75师,全军约7000人。从此,广大军民在中共鄂豫皖省委的领导下,开始了为保卫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而斗争的新阶段。

重建后的红二十五军,独立坚持鄂豫皖苏区的武装斗争,自1933年3月初集中兵力作战以后,连续取得郭家河、潘家河、杨泗寨等战役战斗的重大胜利,打破了敌人大规模划区“清剿”,钳制了敌人大量兵力,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形势初步好转,反“清剿”斗争出现了新局面,红二十五军得到了加强和壮大,队伍最多时1万余人,经受住了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严峻考验,使1927年黄(安)麻(城)起义举起的武装斗争旗帜飘扬在大别山区。

(据《河南法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