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县县委宣传部 马 童
很偶然的机缘,走上了写新闻的路,路走得很长,前面还很远。走出办公室,踏上社会,去发现、记录,用我的眼光去拣选。回到电脑前,梳理内心的每一处感动,去思考、剪裁,用我的方式去讲述。
不再说稿子最初变成铅字时的那些青涩感受,只回顾这些年里心灵感动的点滴。
2009年,《大河报》记者于茂世写“给息县一顶‘天下第一县’的帽子”报道,息县开始有人提出挖掘和论证息县建县历史沿袭最长的想法。一番关注,我做了“息县论证宣传‘天下第一县’”的报道,各种舆论开始探讨。现在看,当时一篇再普通不过的报道,直至引发后来究竟是“天下第一县”还是“中华第一县”的争论,正是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自豪。
2011年9月,我受约为《河南日报》农村版组织息县医改专版文稿,走访医院和乡村半个多月,完成了“息县农民看病不贵、更不难”的系列报道。采写中,我清楚了医改后的诸多便民举措,在接触农民时不免向他们介绍各种便捷的医疗服务和他们可以享有的各类补贴。
我渐渐被一些人熟知,他们乐于把他们的关注说给我,我也乐于把一些有价值的事物写给公众看。
2013年水稻收成后,息县孙庙乡的一位农民找到我说:“你一定要写一写我们村的电灌站,我们村里的人都想给它磕头啊!”走访后我了解到在大旱的年景,因为有帮扶单位帮他们修复了旧的电灌站,他们村两千亩水稻获得丰产。两天后,“范楼村的保命电灌站”发稿,县水利局的同志高兴地打电话向我道谢,一篇小小的报道有了世情收获。在接下来的采访中,我关注了秋作物秸秆焚烧和利用的问题,在省报和市报连续发了“水稻秸秆打捆回收受青睐”“花生秸秆成宝贝”“郑仁众和他的生态循环圈”等稿件,希望为农民的秸秆利用找到更多出路。
略一回顾,新闻人生是如此的丰富。我是一个通讯员,能作为一个新闻从业者,我很荣幸。在这里,我走进了各行各业和社会各阶层,我以对报社、对读者,乃至对时空负责的心思,经营我的新闻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