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晚报社 曾宪科

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党中央在思想宣传领域的又一重大举措。作为一个多年在基层奔波的老新闻工作者,我在这方面有许多感受和收获。

我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专职新闻宣传工作的,为了使自己真正能够“沉下去”、“抓活鱼”,我经常深入农村的乡、村、组,甚至农户家中,与农民交朋友,与最基层的百姓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充分发挥自己来自基层这一优势,常带着采访题目和新闻线索回到原单位看看,与过去的农民朋友、村民组长、养殖专业户、科技示范户们叙旧情,话变迁,并逐步扩大范围,交更多更广泛的朋友。市郊琵琶山有一位种植专业户,我20年前就开始采访他,从当初的田改菜,到后来大棚等科技运用过程,从中年采访到老年,由贫穷时采访到富裕,从住茅草屋到红瓦房,一直到现在的小洋楼,20多年来,我仅从他那里了解情况写成的稿件就有10多篇。试想,记者和农民的关系达到了这一步还有什么话不愿说不能说的呢?

新闻的文风改革方面,我也努力践行,做了一些尝试。在会议报到时,我尽量在会议中精心选好写作角度,尽可能从会议中挑选那些老百姓最关心、政府又要解决的问题写。2008年,采访平桥区淮河肖店大桥奠基一稿时,别的媒体记者都去写领导讲话,而我则把笔头对准百姓,侧重了解修建这座大桥的背景及作用,尤其是那15位老党员给时任省委书记徐光春写求助信的细节及80多岁的老太太一生盼修此桥的愿望,结果,我以《一封求助信换来一座桥》为题,在《信阳晚报》头题刊登后,影响很大,次年被全国晚报协会评为好新闻一等奖。稿件来自基层、出自百姓,为百姓身边的事情,因此也很受欢迎。这正是,心中有百姓,下笔自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