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时秀敏

深秋十月,美丽的将军县新县层林尽染,瓜果飘香。许道江说,这是她儿时记忆中最美的季节。家乡风物,让她留恋,家乡的一草一木,无不牵动着她的悠悠情思,让她说不尽对父亲的追思和怀念。

“每一次和大家一起怀念他,追思他,都会带给我新的收获、新的启迪。”许道江若有所思地说,“对我来说,父亲是本永远读不完的书。”

在许道江的心里,父亲的童年就是一本书,它见证了旧中国灾难深重的历史。

作为电影《闪闪的红星》里“潘冬子”的原型之一,7岁的许光就参加了儿童团,“天是房,地是床,野菜野果当干粮”,在深山老林的艰苦环境中九死一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为什么父亲一直那么艰苦朴素,克己奉公?因为他是在枪林弹雨中成长起来的,他知道今天的好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他一刻也不愿意放松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执着信念,永葆本色。童年的经历也是他后来在曾祖母去世后,依然留在家乡,坚定不移为老区人民服务的思想基础。”

解放时,新县大别山区仅有5万人幸存,许光顽强地活了下来,他最大的愿望是找到传说中的父亲。1948年,时隔16年后,许光父子相见,人生从此掀开了全新的一页。

“从1948年到1965年,父亲和爷爷有长达17年的相处。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爷爷的优良作风、崇高情怀让父亲受益颇深,迅速成长。无论是成为共和国的海军军官,护卫海疆,还是后来的长期扎根基层,父亲用他整整一生的坚守,默默无闻,接力奉献,传承了老一辈革命家的红色基因,体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博大情怀,抒写了红色后代平凡而伟大的人生。”

许道江说,父亲这本书是一部历史,是一个传奇,是一曲浩瀚的诗篇。书中家事国事天下事,有血雨腥风,有雷霆万钧,有风和日丽;书中流淌着血汗,写满了忠诚,有铁肩担当,有嫉恶如仇,有静水深流。书中的世界,五彩缤纷,宁静致远,却又与众不同。

许光有着太多不为常人理解的选择。他从不变通的原则性让人觉得不近人情,他的低调和简朴让人难以置信。在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住院二十来天,他坚决要回新县。为了让他安心住院,配合治疗,家人告诉了他罹患肺癌的实情。没想到,得知实情的许光更犟了,不让医院为他再“浪费”钱,坚决拒绝治疗。来做说服工作的专家反被他说服了,无奈地告诉许道江:“你爸太另类了!”

“父亲永远就是这样,永远是他自己。”父亲的“另类”许道江“读”的最多,感触最深。

为年迈的父母尽孝心,是人之常情。然而,许道江想表达孝心,似乎特别难。不但装空调、换沙发这样的“大事”被严词拒绝,就连一些平常小事,父亲也很少给她尽孝心的机会。古稀之年的许光和很多老人一样,有皮肤瘙痒的毛病。女儿给他买了件棉质衬衣,穿着挺好。有一次散步,听人家告诉他那件衬衣要几百块钱,他拒绝再穿,并批评女儿浪费钱。住院期间,许道江注意到医院的被子太厚,到商场买了一床薄被子,特意用医院的白色被罩罩好,可还是被他发现了端倪,怎么说都不用。每年春节团圆,许道江往往要准备两瓶好酒,许光却说,你们常年在外,尝尝家乡的酒,家乡的酒好......

许光一生非常低调、淡泊名利。他生前有很多记者、编辑慕名而来,但他从不接受采访宣传。还有作家提出为他撰写传记,包括晚年时子女提出帮他整理回忆录,他都全然拒绝。

许光走后,面对媒体对他先进事迹的深入挖掘和宣传,许道江一度十分矛盾,她觉得这违背了父亲的本意。但同时她认识到,如果宣传父亲的先进事迹,对党的建设、对传承革命优良传统和作风、对于弘扬社会正能量具有重大意义,九泉之下的父亲一定也会支持。

“想一想,多少开国元勋的后代在群众中默默奉献?想一想,建国之初多少青年才俊,为改变祖国一穷二白的面貌,扎根基层、深入群众、奋斗一生?他们都是群众路线的典型传承者和践行者,而父亲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典型代表。”

许道江说,目前她正在着手写一本关于爷爷和父亲的书,明年5月有望推出。这本书将通过不同历史阶段的平凡往事,来彰显爷爷的丰功伟绩、父亲的传奇贡献,更多的则是父子俩在革命几十年当中的亲情和信任,以及两代人之间优良作风、高尚品质的继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