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有一座极美的县城,传说此地古有神仙聚居,由此得名“仙居”。仙居有没有神仙我不知道,但我抵达仙居后,便被这里的灿烂星河、草繁木茂、农家闲趣深深地吸引,这里确实是一处适合居住的地方。
仙居自然景观浑然天成,人文历史颇有风韵。位于东南古盐道水陆交汇处的皤滩古镇,最本真地记录了仙居人的质朴与浪漫,在古镇走一圈,仿佛能从静谧的街巷里,望见它灯火阑珊的过去。
皤滩古镇始建于唐朝,明清时期发展到鼎盛,至今还完整保存着长约2.5公里的“龙”形古街。在过去,古街热闹繁荣,商贾云集,客栈、钱庄、当铺、祠堂、青楼等一应俱全。殷实的经济基础让镇上的居民格外讲究生活品质,就连用来铺路的鹅卵石都务求大小相同形态相似。据说当年为了挑选石头,当地人使用了一种类似漏斗的度量器皿进行筛选,只有恰好通过孔洞的鹅卵石才能采用。
老旧的房屋、斑驳的雕梁无一不暗示着这条街的古老历史,由于年代太久,很多百年老屋已经门窗大开,人去楼空。而让我惊喜的是,街上竟然还有人继续传承着古老的工艺。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奶奶,弓着腰坐在小竹凳上,借着门外的光线加工蜡烛芯。她左手取一根竹签放在桌上,将棉线的一头绕在竹签的顶端,右手抄起一个棉布做的小刷子,开始刷竹签。“奇迹”就在瞬间发生了,随着竹签滚动,棉线被一圈一圈紧紧“刷”到竹签上,密密匝匝地排列。虽然加工一根蜡烛芯只有7厘的收入,但老奶奶却做得特别认真,而且看上去轻松而愉快。
皤滩古镇还有一绝,那便是拥有千年历史的针刺无骨花灯。古时每年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会悬挂起自家制作的花灯。花灯图案由针刺的细孔排列组合而来,整盏灯不用一根竹签、木棍支撑,纸片之间仅用胶水粘连,极精极简,因此称其为“针刺无骨花灯”。
王汝兰从小就特别喜欢花灯,跟着长辈苦练18道工序,终于习得一手绝活。平时儿孙不在家,王汝兰或坐在家中制作花灯,或指导艺术院校的学生设计花灯,或为来客讲解花灯,一切都围着花灯展开。
我想,皤滩文化若如一锅熬制良久的鲜汤,那么细碎的生活便如葱花姜末一般鲜香提味,缺了这一味小作料,就算再怎么咂摸,也无法品出这古镇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