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曹雁雁,汉族,当代女作家,河南商城人,中共党员,河南科技报社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002年开始出版小说,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雪蝴蝶》《爱的奇迹》《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放飞》,长篇历史小说《孙叔敖》《息夫人》《大清相国周祖培》等。《孙叔敖》《息夫人》《大清相国周祖培》被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校区、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校区、旧金山市(三藩市)图书馆、休斯敦市图书馆、波士顿市图书馆、洛杉矶市图书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渥太华市图书馆、温哥华市图书馆及中国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中共中央党校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图书馆、河南省图书馆、郑州市图书馆等机构馆藏。
经常有师长和朋友们问我,是怎么走上文学之路的?是啊,是怎么走上这条路的呢,回首过往的岁月,如白驹过隙,转眼这么多年过去,那个青涩的小女孩而今已成为一名成熟的女性。时到今日,我似乎越来越相信缘分和命运,那个爱用映山红和兰草花朵别在头上的小女孩,命中注定要和文字结伴同行。
很多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童年时期的影响,我也不例外。我童年是在农村里度过的,我爷爷是当年刘邓大军进驻大别山时,收编的一名红军,奶奶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裹过脚,会纺线织布,但一字不识。父亲是一名工人,听说父亲弟兄几人,就二叔学习最好,高中毕业很顺利考上了空军第一航空学院。为减轻爷奶的负担,初中毕业的父亲主动响应号召进了工厂工作,母亲是家庭妇女。我的家乡重男轻女思想极重,一户人家里,生女孩是很没面子和地位的,我作为父母的第一个孩子,家里虽不欢喜,但也不那么讨厌,但我的妹妹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当时计划生育查得比较严,父亲为了保住他的铁饭碗,我二妹在一出生就被送走了。我三周岁那年,母亲生下三妹,我那时还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不知为什么,我死活不让人家抱走她。父母看她长得实在可爱,也犹豫了没有送走她,但他们说,我若想留下妹妹,那我就得承担带妹妹的任务,我竟然就同意了。父亲长年在单位不怎么回家,偶尔一个月才回来一次,家里就我和母亲及三妹,母亲只顾干活,屋子里的事,她也是很少有精力去顾的,我就这样成了家里的顶梁柱:负责照顾自己和妹妹,还负责看家和做饭。那个贫穷的乡村里,邻居经常看到一个自己还是小孩子的小女孩背上背着一个小婴儿,母亲不在家,我就在村里到处找吃的去喂嗷嗷乱哭的三妹。这样的时间居然撑了一年多,三妹刚刚会走路,邻居看我实在太不容易了,纷纷指责母亲,母亲和父亲在没有经我同意的情况下,决定把三妹送给人家。
那一年我五周岁。当时我大哭着撵来接三妹的几个人,可我有什么权利来决定我家的事情呢?我毕竟才五岁。三妹走后,孤单和贫穷再一次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第二年,我的四妹出生了,她出生那天夜里,来领她的人就在院子里等着,如果我母亲生的是女孩,她们就抱走她,如果是男孩,人家就是来贺喜的。我连看都没有看到一眼,四妹就成为了别人家的孩子。后来,我的五妹和四妹经历一样的命运,稍有不同的是,接收五妹的是我家的亲戚。
四个妹妹被送走,成为我一生的一个阴影,我感觉自己生活在一个极度不安全的环境里,只是因为身为女儿身,我害怕自己哪一天也被送走。我渴望父亲的疼爱,但父亲很少回家,我渴望母亲的关心,但母亲的精力全部放在田地里。他们养女孩子,那是绝对的粗养,能成人就成人,不能成人那是自然的淘汰。
我七八岁的一天,在大庆油田工作的大伯回家探亲,将大娘和堂哥堂妹全部接走了,举家的离开,让我极度恐惧,我身边的人为什么会不断地离开?
改变我家命运的是弟弟的出生,母亲此后终于停止了生育。弟弟像是我家好不容易才得来的宝物,全家的生活一下就改变了,父亲回家的次数开始增加,为减少母亲的负担,家里还请了两个专职保姆照顾弟弟。在弟弟出生前的那几年,我对自己的生活几乎都绝望了,虽然年纪很小,但我分明看到自己将来的命运。弟弟出生后,家里一下活泛了起来,母亲唱歌的天赋也发挥了出来,家里整天充满了欢声笑语。有保姆干活,我就从家务中解脱了出来,专心上学。
我九岁那一年,不知父亲从哪里弄来了一个唱片机,一个唱盘,上面一个大喇叭,唱片中间有一个圆孔,把唱片放上去,再把唱盘边上一个接触唱片的拉杆放到唱片上,插上电,唱片便旋转起来,美妙的音乐顿时弥漫出来。唱片很多,全是民歌,《在希望的田野上》《小河淌水》《情深谊长》《请茶歌》《洗衣歌》《十五的月亮》《望星空》《血染的风采》等,一下滋润着我干涸的心灵,我深深陶醉在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里。我看到唱片上彭丽媛和董文华英姿飒爽的照片,心想,我们姐妹和她俩同是女儿身,命运却如此不同,我要向她俩学习,不能让女儿身成为被遗弃的理由。这个当时流着眼泪立下誓言的场面至今依然记忆犹新。
母亲原来在文艺宣传队,唱歌很好,我遗传了她的一部分唱歌基因。我在唱片机前偷偷学唱歌,把父亲带回来的所有唱片都唱熟唱烂,我还迷恋上了那些优美的歌词。趁母亲不在时,我不停地重复听唱片,把所有歌词都记录了下来。上学虽然还算有意思,但回家后,看到一家人围着可爱的弟弟说笑逗玩,我想不出还有什么能陪我度过那些枯燥的日子。有一次,不知从哪里捡到一张《春笋报》,我看报纸上的文章既短小又简单,无聊之余,我就从有诗意的歌词中挑选了几句转换成我的语气,抄在作业本上,按照报下方的地址偷偷寄了过去。
一个早上,我刚到学校教室门口,教语文的陈老师叫住了我:“这报纸上的诗歌是你写的吗?”我接过她手里的《春笋报》往她手指的地方一看,天啊,那不就是我改写的歌词吗?我吓得脸一下红了,整个人像被施了定身法,大脑一片空白。陈老师是一位年过40的女老师,她和蔼地摸摸我的头说:“你是个好孩子,我早就看出来了,你很懂事,在语文上有天赋,以后可以往这方面努力。”
我可爱的陈老师牵着我的手,把我送到座位上。我不知后面的时光是怎么度过的,只记得陈老师给同学们读了这首诗,并让我上台开始教同学们学生字。我拿着小棍指着黑板上的生字,一字一字地教同学们。那首诗写的是什么,我早已不记得,教同学什么生字,我也不记得,但陈老师对我说的那句话和那一节课却像是烙印,永远烙在了我的生命痕迹里,成为我记忆的一部分。
我发表诗歌的消息很快在学校和四里乡亲中间传开,这偶尔的一次成绩让我更加迷茫了,我不知道自己将来该往哪里去,我该怎么办,因为我的生活环境太闭塞了,我能读到的书太少了,除了节日期间走亲戚,平时我连县城都很少去。一天,我洗完衣服经过奶奶家门口,我听见奶奶大声哭骂道:“挨千刀的小武啊,你不往家里寄钱寄吃的,寄这些没用的书给我一个老太婆,有啥用啊……”
我听了心里咯噔一下。小武是我三叔,他当时在新疆马兰地区核武器试验基地当兵,我很小时,三叔就当兵走了,他往家里寄书了?我赶紧跑到奶奶家,院子里已有一堆的邻居,都在翻看三叔寄来的包裹,硕大的帆布袋子里面除了书还是书,没有一样别的东西。村里一个识字的叔叔从一本书里翻出了一封信和三叔的一些照片,他打开信念道:“娘,这些书都是我好不容易才攒来的,花了好多津贴费,您老一定要把它放在我的箱子里保存好,不要弄坏了它,我回去要用,您见它如同见儿子。儿在这边都挺好的,我一定好好表现,争取早日考上军校。”
奶奶一听这话,坐在地上哭得更厉害了,鼻涕眼泪一把一把地揪。我上前去看看都是什么书,拿起一本,书名写着“三刻拍案惊奇”。我正要翻看内容,奶奶大概想起三叔的话,不能弄坏它,她脱掉一只鞋子扔向我:“再摸书,看我不打死你。”我吓得赶紧跑了。
我后来多次去奶奶家勘察过放书的地方,放书的那个箱子在奶奶的床头边码着,万幸的是没有上锁,奶奶家也没有钱买锁,她家大门的锁还是一个U形铁环呢,出门往两边的门鼻上一放就走了。那段时间,三叔的书像是一个魔咒吸引着我不断走近它,上学时间我没办法,放学后,我就想办法去了解爷爷奶奶的动向。后来,爷爷奶奶什么时候从家走,什么时候到自家田地里,干多长时间农活,奶奶什么时候开始准备去菜地拔菜,什么时候准备回家,我摸得一清二楚。算好时间,我提前把自己的作业在学校里做完,回家干点家务,装作也要去洗衣或者锄草,顺利地溜到了奶奶家。
奶奶家的大门下面有一个门槛,可以卸掉,目的应该是方便鸡鸭猫狗进出吧。我卸掉门槛爬了进去,顺利地打开了那个宝箱子。当时看到那些书的书名,我快乐得简直要哭出来,我第一次看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三刻拍案惊奇》《东周列国志》《西厢记》《金圣叹评论集》……这些书让我眩晕,让我手直发抖,让我不知该动哪一本,以至于后来我什么也没动就又爬了出来。那一年,我十岁。
第二次偷爬进去看书时,我已有点经验,我拿了一本书塞在衣服里爬了出来。那天的天气实在是好,天空蓝得让我陶醉,白云软得让人眩晕。我跟母亲说我要去一个比较远的庄稼地里去锄草,母亲答应了。到了庄稼地,我象征性地挥动了几下锄头,拔了几根草就迫不及待地拿出了书看。那一天,我一直看到天黑得实在看不清书上的字了,才合上书回家。到家门口,我用锄头在一棵树下挖了一个四方的小坑,捡了一块塑料薄膜放进去,把书放在薄膜上,上面盖上砖瓦,铺上树叶,好像什么也没有的样子。
就这样,我看完一本,又偷偷去奶奶家换一本,不认识的字也不管它,顺着意思知道大概是什么就行了。有些书我根本看不懂,但我记住了里面的主人公,叫什么詹天佑、茅以升。有时看到不喜欢的书,我会计算奶奶回家的时间,在她家里多停留一会,大概翻一翻,有时为了多看一本书,我竟忘记了回家的时间,我听见鸡鸭猫狗纷纷进屋的声音,才慌里慌张地爬出来。
(未完待续)
为了能在学校有更多的时间看我三叔的书,我常常去山上采映山红和兰草给老师,教室里也经常有我采的花。学校离家很近,老师在母亲面前的夸奖,让母亲放心我在学校多停留,于是我有了更多时间去看书。当然我每次回家也都会把家里布满鲜花,我常常把映山红做成花环套在自己、母亲和弟弟头上。有花陪伴的生活也一直影响到现在,时至今日,我家基本不断花草。
在奶奶家看书还有一件最幸福的事情,那就是偷喝米酒。奶奶一年四季都酿米酒,她经常会用一个大搪瓷脸盆,装半盆蒸熟后的糯米,在脸盆中间揣出一个碗口大的空间,等到米糟发酵后,米酒就会沁在脸盆中间,乳白色的,盈盈荡荡,香气四溢。我有时看得渴了,就会舀起半碗米酒喝,怕奶奶发现米酒少了,我就又添上半碗水,有时喝一碗米酒,我就添上一碗水。米酒的度数虽不如白酒高,但度数也不低,我喝下满满一碗米酒好像并没有事,是三叔的那些书支撑我要看下去,还是我本来就能喝酒,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奶奶经常说:“今年的粮食酿的酒不甜啊!”
那一年多的时间,甚而更长的时间,我常常能偷喝到奶奶酿的米酒,而奶奶至今仍不知情,大概我的酒量就是那时练下来的吧。到逢年过节时,我便不用偷着喝,直接找奶奶要,奶奶懒得理我,我便跑去直接舀着喝。记忆最深的一次,就是一个中午,我给奶奶做好饭,奶奶高兴,留我在她家吃饭,我说不用了,我有点渴,喝点米酒吧。奶奶答应了,为怕奶奶反悔,我去喝酒时关上了门,把一盆米酒里的所有沁出来的液体全喝完了,大概喝了三四大碗,之后我就倒下了。等我醒来时已是傍晚,父亲来找我,看我神智不清,居然没有打我。他牵着我的手让我跟他回家,我却不能利索地走路,一路不知摔了多少跤。从奶奶家到我家,平时也只要几分钟,但那个醉酒后的傍晚,我像是走在一条梦幻一样的七彩光束上,充满了神秘与绚烂,至今记忆犹新。
后来三叔又陆续寄了一些书回来,有一次还寄了一本三叔自费出版的字帖,我爷爷、父亲、二叔和三叔的字都写得极好,唯有三叔出版过字帖。我仍能听到奶奶接到包裹时歇斯底里地哭诉,但她的哭诉对我却是一种莫大的幸福,那意味着没有人喜欢或者注意这些书,否则我就没机会享有了。三叔的书陪我度过了我的整个小学进程,我已完全喜欢并享受这些文字。它向我打开了一扇窗口,让我看到了另一个神奇世界。
小学快毕业时,不知道是假期的哪一天,我在菜园里浇菜,听见村里人头攒动,一个婶子说:“燕子,你快回去,你二叔和三叔回来探亲了。”我撒开腿就往奶奶家跑去,远远地听见奶奶那熟悉的哭嚎声:“我的儿啊,你们怎么这么狠心啊,一走就是这么多年,不来看看你们的娘哎,娘还以为再也见不到你们了啊……”
我站在人群里,听着奶奶的哭诉,看着叔叔和奶奶拥抱在一起,忍不住泪流满面。没想到书上描写的久别重逢,竟然在我的身边发生了,这种重逢是任何文字都描写不出来的心碎。我很小时候,三叔就到戈壁滩上去了,二叔考上了军校,一走也是多年,现在终于回来看看我们了。
我二叔后来从湖北调回到一航院,他在部队政工口工作,大多与文字打交道,期间曾担任过《机务摇篮》的总编。曾有人问我,你写文章是不是受你二叔的影响啊?实事求是地说,也许我和二叔、三叔都有文字方面的天赋,但我从没有受过他们的直接点化,因为我们很少接触,如果说有影响,那三叔的书,的确是影响了我。在我蛮荒、枯燥、单调、贫穷的童年岁月里,没有那些书的滋养,我就不可能有现在的史学观,不可能有后面对文字的狂热与忠诚。
成长,是和命运的安排绝对联系在一起的。
进入中学后,我到处找书,不管什么书我都看,哪怕是电器的说明书、卖老鼠药的介绍,我也爱不释手。但发生的一件事拉开了我和母亲矛盾的序幕,由此开始了我叛逆的青春,也加速了我从事文字工作的进程。
母亲经常以给别人做衣服来填补家用,我上初中后,来我家请我母亲做衣服的人开始增多,对这些我帮不上什么,也从不过问。有一次,我回家居然看到了我的一位同班男同学,他拿出一块面料嗫嚅着让我母亲给他做件衣服。要知道,平时都是大人来找母亲做衣服,哪有没有成年的孩子来请人家做衣服的?他家离我家至少十里地,怎么会跑到这么远来做一件衣服?我的质问让那位男同学脸红得找不着躲藏的地方,只好落荒而逃。母亲见此情景,一边骂我不通人情世故,一边打我,说我肯定在学校不学好,招惹男生了,不然人家怎么会那么远跑来请她做衣服?人家来就来了,我居然这么不懂事,把人家撵走,太不像话了!
虽然那时我才十一二岁,但我已出落成一个俊秀的姑娘,方圆邻居和亲戚来提亲的人很多,来做衣服大概也只是一个幌子吧,具体是不是这样,我不知道,但通过做衣服都问我的情况倒是真的,母亲当然不相信,我还太小。母亲的水平决定了她的教育方式,一方面她很骄傲人家都来找她做衣服,说明她做衣服技术好,另一方面不希望我这么招摇,引起人家的注意,我毕竟才十一、二岁,如果一不小心走错路,我就毁了。她希望通过骂我,来让我自觉低敛再低敛、老实再老实。
可我不觉得自己做错什么,因为我什么也没有做,我一没有招惹男生,二没有轻佻的言行举止。长相是父母给的,是人家要注意我,要怪就怪父母,凭什么拿我出气!
从那以后,我就和母亲对着干,当然我挨母亲打、挨母亲骂的次数越来越多,虽然在邻居眼里,我是一个极为懂事的孩子,做家务、缝补浆洗、带弟弟,所有人都在母亲面前夸我,但母亲说,就是因为你们都夸她,才把她夸得傲气上涨,看不到自己了。我听到这些话,恨自己怎么会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于是和母亲公开吵架,有一次把她给我做的一件衣服当众撕乱,扔到她面前说,别以为你给我做衣服就可以用这么恶毒的话来欺负我,我做一件让你看看,肯定比你做得好。于是,我花了几天时间自己设计了一件衣服,做好后穿在身上。母亲一看比她设计得时尚,更加来气:“怪不得有人来提亲,你穿得这么惹眼,腰这么细,人家能不盯着吗?这么小就这样招摇,长大也是一个祸害,不如掐死你算了!”
母亲的嚎哭让我几近发疯,可我除了家又没地方可去。在那段暗淡无光的日子里,影响我一生的书出现了,它成了我那几年全部生活的寄托,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基本就是因为那本书才形成。遗憾的是,它依然是一本残书,后面被撕走了,没有结尾。那是一本中篇小说《桃花湾的娘儿们》,我也不知道是从哪里得来的,反正看完后,我极为震撼。一是震撼小说还可以这样写,这么简单,完全不用《三国演义》《隋唐英雄传》那样复杂的故事,也不用那么厚,简单的叙述,简单的人物生活,却勾勒了一个个生鲜活亮的人物形象,二是震撼女主人公对山外世界的向往,只要能走出大山,看看山外的世界,那么死了也是值得的。
那篇小说,我不知翻过多少遍,我喜欢里面每个真性情的女人,喜欢从骨子里尊重并善待女人的梁厚民,喜欢它传达给读者的“尊严”“向往”“努力”和“梦想”。对文字的痴迷,让我本能地摒弃社会生活常识,我与身边的人渐渐拉开了距离,我不喜欢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喜欢聊张家长李家短,不喜欢我的女伴和女同学被定亲,不喜欢看人家小两口与公婆吵架……我生活在农村里的能力与年纪的增加成反比,我提不起重物,我不会下田插秧,不会打谷,不会种菜,不会的东西越来越多。
除了写作,除了女工,我再没有别的生存基础。我清晰地看到这个现实,于是我加倍向文字靠拢。有一次,我不知从哪里借来了一本《隋唐英雄传》,但后面几十页都被人撕走了。我看完后为了想知道后面的故事发展,但逢有点与书有关的人,我就打听。后来听一个同学说,她家里的一个亲戚好像有这本书,但亲戚住在大山里,来去不便。我给这个女同学洗了一个星期的饭碗才得到她同意陪我一起去找。我利用月休假和她去了她亲戚家,可惜,我没有找到。回来后我很难受,心想,别人能写,我也能写。于是我按照我看到的故事情节发展,看着目录,顺着我的想法续下了《隋唐英雄传》的后几回。
有过这种看残书的情况后,我就对续写结尾有了浓厚的兴趣,记忆里好像续写过不下十本古典名著小说,由于数次搬家以及家庭条件的局限,我这些续写的小说故事都不知丢弃到哪里了。
弟弟渐渐长大,照顾他的一个保姆走了,另一个保姆有时也要回家去做自己的家事,母亲看我越来越不顺应她的生活节奏,和我矛盾日益尖锐。为了躲避母亲,我住在学校里很少回家。在学校里,我常常有意识地接触不认识的人,去小路上背诵课文,去小河边洗衣服,去山上采花,我希望能碰到《桃花湾的娘儿们》里描述的人贩子,能将我卖掉,卖得越远越好,这样既给了母亲一笔钱,算是报答了养育之恩,我也满足了看看外面世界的梦想。可惜,学校毕竟离家太近,方圆附近的人,我不认识,父母却和他们有扯着藤子连着根的联系,三年初中生活下来,我没有碰到一个人贩子来贩卖我。
我对庸俗生活的拒绝,直接导致了我对人情世故的滞后,直到如今,我依然对别人的表达慢半拍,换句话说,我是一个慢热型的人,没有时间的浸润,我似乎找不到感觉,这是不是文字的遗毒呢。
转眼到了十四岁,我初中毕业了。毕业后的那个夏天,三叔的书已没什么可以看的了,我没有等到人贩子,也不能离开家,我没有钱,我不知该往哪个地方去,于是我开始了一项无聊的工作——抄写《红楼梦》。我找到一个比较厚实的大笔记本,从小说的第一个字开始抄起,有家务就干家务,没家务就抄书。没抄几十页,我就开始高中生活了,抄了半年的时间,我终于抄写完了。
看着厚厚的几个笔记本,我心里很受启发,曹雪芹的家族有他的特殊故事,我们凡人有凡人的故事,我也可以写凡人的家族。于是我开始动笔模仿《红楼梦》的格式写我的家族故事。高一下学期,我的小说被同学们发现,由于里面的人物全是我爷奶父母叔婶亲戚的实名,小说里的事情很快成为调侃和笑话的依据,这事很快就传到了父母耳里。
那天我一进家门,就感觉气氛不对,母亲见了我,一边哭一边骂:“让你上学,你就干那些无道紧(没有价值)的事,白养活你了,你看现在有几个像你这么大的姑娘还在上学,你对得起我吗?”父亲早听母亲说了我的种种“恶行”,把一根已裂开缝的竹扁担在我身上彻底打稀乱,我疼得受不了,开始骂父亲:“你除了打孩子还会干啥?没本事保护孩子,平时在工厂,偶尔回来眼里也只有你家儿子。我本来就是多余的,你们重男轻女,怎么不把我也送走?正好现在把我打死算了,反正我也不想活了。”
命运很会开玩笑,这时候,同村的一个老师过来了,他递给父亲一个荣誉证书,我只顾哭,也没有在意看。老师跟父亲说了一些什么,父亲停止了打我,看了看证书,去干活去了。凭直觉那是我的证书,我拿过来一看,的确是我的,委屈让我更难受,我嚎啕大哭。那是我在高一第一学期时,往县城里不知是哪主办的《溪流》杂志,投了一篇极简单的小稿,居然获得了一等奖。
从那时候,父母似乎也都看出来了,我在文学上会出点什么成绩。其实父母在我九岁那年,已从小学时的陈老师嘴里知道我发表诗歌一事,小学毕业那年,我的打油诗成为全校毕业同学摘抄纪念的范本,辅导弟弟写作文,初中老师的评价,续写小说,他们都知道,但他们也知道,我家没有从事文学创作的土壤,他们希望我走正统的学校教育路线,好好上学,考上一个好大学,找一份工作。
我实现了父母的梦想,感谢父母当年没有送走我,感谢父母能在那样重男轻女的环境里让我上学并坚持那么久,感谢父母给了我一个健康的身体。百转千回,我现在还是从事了让我欢喜让我痛苦的文学创作。童年是一个影响人一生的阶段,什么浸润它,你将来的人生就会和什么有关联。
纪念我的童年,纪念我的文学启蒙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