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洋 邹 乐

回到新县40多年,许光在部队和地方不同的岗位上,为家乡的建设发展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与这里的战友、同事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回忆起与许光共事的往昔,一些年过古稀的老人至今记忆犹新。在大家眼里,许光从来就不是名将之后,他敦厚、仁爱,善良;在大家心里,许光永远是好兄长、好榜样,是擎着火把的领路人。

“我父亲是豫北人,20世纪60年代从部队转业来到新县,那时候山区交通很落后,没有机动车,到哪都是靠走,父亲和家人联系不便,再加上水土不服,语言不通,导致父亲不能安心工作,多次向组织上提出想调回豫北老家。许光知道后,经常开导他、帮助他,给了父亲家人般的温暖,同时许光爱岗敬业无私付出的工作态度也让父亲深感惭愧。父亲不仅留在了新县,还与许光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我们两家人成了世交。”许光好友的儿子李宁眼含热泪地对记者说道。

那时,在新县人武部大院里,许光是一位朴实的基层干部。常常有前来接兵的部队干事私下里询问,他真的是许世友将军的儿子吗?“说实话,在平日工作中,我真的忘了他是许世友将军的儿子。”当了许光十几年通讯员的李勤地回忆,“当时新县财政非常困难,部队的经费依靠地方政府供给,许部长分管后勤,他一边想给政府减轻负担,一边又想改善大家的生活,于是带着我们种地、种菜、养猪。猪生病了,给猪打针,身上粘的都是猪粪,但他从没嫌过脏,也没说过累。”

许光在人武部是出了名的节俭,抽的烟是最便宜的,上下班也都是步行,但对生活困难的下属、同事却是非常慷慨。有一回,一位老大娘到人武部找她的儿子,说是家里买盐、买菜的钱都没了,许光当时就掏出30多元给这位同事的母亲,让她解决燃眉之急,可许光自己大半个月的工资就没了。

“许部长在工作上对我们要求很严,生活上却很关心,也特别照顾,‘津贴领到了吧?’‘服装发了没有?’这些都是他经常询问的事儿,逢年过节,他就招呼我们这些外地兵去他家吃饭,和他的孩子们一起过节。”李勤地告诉记者。

“许光一辈子都在为别人着想,从来不想自己,人家有事儿,他管。自家人有事儿,他不管。”许光的爱人杨定春老人陪伴许光走过了55个春秋,在她心里,丈夫就是一座伟岸的山。

20世纪90年代初,新县人大常委会盖家属楼征不到地,许光二话不说,将自己带院子的平房无偿让给县人大,还动员邻居,当时的一位县领导也让出地皮。大女儿许道江从北京回来探亲,才发现已经搬家,“父亲带着家人租了一个小房子,还在山坡上,一到雨雪天,路特别滑,看到已经60多岁的父亲,连外出都那么艰难,我心里说不出的难受,父亲反而安慰我,‘等家属楼盖好就方便了,到时候单位的同事们都能住上新楼房,大家就能更安心地搞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