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山县是中华民族较早开发的地区之一,文化蕴藏非常丰富,民间音乐、舞蹈、玩艺、手工艺、民间故事俯拾即是,深厚的文化积淀是罗山皮影戏茁壮生长的“肥田沃土”。罗山皮影戏是江淮地区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她始于北宋景祐年间,历经明清,距今已有一千余年历史,明、清时期是罗山皮影戏的兴盛时期。特别是清末罗山周党镇皮影艺人詹国祥前往河北滦州,拜曾为慈禧太后御前表演皮影戏的宫廷艺人苏鼎山为师,艺成回乡,与罗山传统皮影改革融合,授徒传艺,组班演出,使罗山皮影戏日臻成熟,繁衍兴盛。千余年来,罗山皮影戏经过辈辈皮影大师的潜心研习、薪火相传,现已发展为生、旦、净、丑行当齐全,唱词道白雅俗共赏,音乐唱腔优美动听,皮影制作美轮美奂,乐队构成简约明快,表演非常成熟的地方戏剧之一,并一直在江淮地区民间艺术中独领风骚,为丰富和活跃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做出了积极贡献。罗山皮影戏集江淮地区的民间戏剧、文学、音乐、手工艺、人文民俗于一身,是研究江淮民间艺术的宝贵资源。
在演唱方面,音乐旋律流畅,唱词雅俗共赏,通俗易懂,道白如诗咏唱,具有豫南民歌、民俗语言特点,采用地方方言,江淮地区观众听着亲切、明白,词白中多见民间谚语、歇后语、笑话、乡间俚语,大家耳熟能详,演员与观众常发共鸣。在音乐上,罗山皮影戏音乐富含楚风豫韵皖情,全部由豫南江淮一带民歌小调演变而成,音乐唱腔高亢、激昂、艺人表演戏路丰富,文武并唱,旋律明快,节奏感强,地方特色突出,唱腔高亢、明亮、委婉、悠扬,真假声替换自如,优美动听,在传统皮影艺苑中独树一帜,深受江淮地区群众青睐。在接受请邀方面,罗山皮影戏剧团接请方便,舞台搭装简单便捷,演员五至七人,随时随处可演,几千年来一直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近年来,罗山皮影在演唱方面既吸收了湖北大鼓和罗山评书的唱腔特点,综合皮影戏中东调高亢激烈和西调悠长婉转的唱法,有着浓厚历史艺术剧种,比较适应群众的欣赏艺术。在艺术表演方面上,罗山皮影戏表演引人入胜,惊人心魄。小动作表演起、坐、观、饮、叩首、接奉、捋髯、整冠等,表演惟妙惟肖。大动作表演如腾云驾雾、打虎擒龙、沙场撕拼等花样翻新,令人目不暇接,三、五回合即入高潮,激烈时鼓声擂动,战马嘶鸣,演员、乐队同声呐喊,大声疾呼,共同拍案顿足,其声如排山倒海,撼人心魄。在制作工艺方面,罗山皮影的影人是小牛皮制成的,有别于北方皮影,多年来,罗山皮影艺术大师结合当地风俗进行大胆改进,将高约 90 厘米的头水影子改为高约50厘米的二水影子,全过程有十二道工序,并综合了三水、头水皮影的特点,形成了二水影人特色。制作工艺精湛,造型古朴典雅,比例准确,用料讲究,刀法洗炼,色彩亮丽,人物栩栩如生。做工精细、色彩鲜艳,影人制作精良,形象漂亮,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和收藏价值。
(据罗山县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