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韩 蕾

见习记者 付宇峰

“零零零……”下午5时许,学校响起了下课铃声,学生们背着书包从教室里“飞”了出来。“同学们排好队,注意安全,不要打闹。”李老师边拄着拐杖边把排好队的学生们送到校门口,然后把停在学校一角的三轮车推了过来。“王勇志快过来!”听到老师的招呼,王勇志熟稔地跳上三轮车后座。

在平桥区肖王乡新店小学,老师和同学们几乎每天下午都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拄着双拐的中年男人在学生队伍的后面,缓慢地走到一辆电动三轮车前,载着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离开,他就是新店小学老师李光国。

这个被李老师送回家的学生叫王勇志,是李老师班上的学生,家住距学校3公里外的上湾组。以前为了上学不迟到,王勇志早上5点半就要起床,李老师了解到小勇志的情况后,就担负起接送他上下学的任务。“李老师还经常接送班里另外几名同学。”小勇志说,“大家都可喜欢他了。”

今年56岁的李光国1977年毕业于肖王高中,1978年秋,年仅20岁的他被新店村招聘为村南教学点的一名老师。天生喜欢孩子的他并没有因为自己双腿残疾对工作有丝毫懈怠,反而在教学业务上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他自任教以来还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从未间断。

1978年,刚上班的李光国在新店村南教学点任教,他发现班里的学生住得比较分散,最近的在一公里开外,远的则有两三公里。早些年,农村交通条件不便,每当遇到恶劣天气,上下学对六七岁的孩子更是难上加难,尤其是夜长昼短的秋冬季节,学生还没到家天就黑了,有的学生说害怕,有的还要父母来接。

了解这一情况后,李光国就把班里的学生按家庭住址分成了小组,每天下午放学后,他就拄着双拐将回家需要过河、过堤坝及危险路段的学生送到安全的地方,让学生们安安全全回家去,而且每到下雨天,李光国都让自己的老母亲多做些饭菜,留下走不了或者暂时没人来接的孩子在家吃午饭。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经济条件差,常有学生辍学。为此,李光国常常拄着双拐去家访。当时有个叫宋小兵的学生,本来挺聪明的,因为家里穷,兄弟又多,突然就不来上学了。李光国发现孩子辍学后第一时间赶到宋家,苦口婆心劝其父母克服困难让孩子继续读书,一连去了好几次。宋小兵的父母看到李老师行动不便还那么负责,被他深深打动了,亲自把孩子送回了学校。后来,宋小兵一直上到博士毕业。宋小兵的哥哥们现在逢人还讲:“如果当初不是李老师,小兵哪有今天。”

“老李为人诚实忠厚,工作一丝不苟。”新店小学教导主任余少华对记者说,“更难得的是,他的心里没有自己只有学生,一辈子都在为教学,为学生。”

“这一生中能当上教师是我的光荣。接送学生,照顾学生是当老师的职责,我的家就是学生的家。”有些拘谨的李光国搓了搓手对记者说,“孩子们对我一个好,我要还给学生一百个爱,而且每天看着孩子们的笑脸我也开心,这是多少钱都买不到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