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 张方志 记 者 王 洋 实习生 李晓晔 黄文倩 苏全强

忆往昔

赵更生(1938年出生):我们年轻的时候,衣服别说什么款式料子了,能有件土布棉衣穿就很满足了,而且颜色就三个——蓝、绿、黑。那个时候还是计划经济,穿衣服还得凭布票购买,因为供应也少,一件衣服通常是姐姐穿了哥哥穿,哥哥穿完弟弟再穿。上世纪60年代后期,很多人都用工厂的尿素袋子做成衣服穿,因为袋子比较结实且耐脏。如果谁要是能穿上半精梳呢料的衣服,那在当时简直就是一种“荣耀”。

看今朝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对于大多数市民来说,这样的现实早已远去。如今,几乎没有穿烂的衣服,只有喜新厌旧被淘汰的。随着收入的增加,市民在穿衣打扮上越来越讲究,人们不仅对衣着的质量、花色进行挑选,而且还追求品牌和时尚,体现个性与修养。据统计,2013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1754.51元,比2000年的365.8元增长了3.7倍,是1992年158元的11倍。

忆往昔

李大娘(1942年出生):我们小的时候每个生产大队都有自己的供销门市部,蔬菜不需凭票购买,但是大米和肉、油是需要用粮票、肉票和油票购买的,由于供应少,一人一个月限购半斤油。米面油在当时都很奢侈,日常多是用瓜菜和红薯代替主食,人多的家庭粮食都不够吃,必须要省吃俭用,要去公社多挣公分来贴补家用。

看今朝

在许多老一辈人的记忆里,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因为能吃到平日难以享受的美味大餐。而现在,很多人却感觉天天都在过年,鸡鸭鱼肉不缺,腻了还想再来点野菜、土味调节一下。与前几年相比,虽然“吃”依然是人们关注的重头,但其含义却发生了诸多变化,重搭配、讲营养、求方便,已成为市民家庭食品消费的共识。依据恩格尔定律,随着收入的增长,生活水平越高,恩格尔系数越低,2013年信阳市城镇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41.3%,较1992年的62.7%下降21.4个百分点,食品类消费人均支出5221.59元,比1992年增长了6倍。

忆往昔

何长顺(1948年出生):我们小时候住的房子都是清一色的茅草屋、土坯房,而且居住拥挤,人均居住面积不足2平方米,通常都是全家挤在一间屋里睡觉。那个时候,要是谁家住的砖瓦房,能让人羡慕得不得了。

看今朝

如今,别说城里有高楼大厦,就是乡下农村,一栋栋楼房也早已随处可见。何长顺所说的茅草屋、土坯房如今在农村已经很罕见,成为“珍贵的文物”。从茅草棚、土坯房到小洋楼、高楼大厦,改变的不仅仅是房子的形状、材质,还有面积。记者从我市统计部门获悉,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市城乡居民的房屋居住面积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有数据为证:

忆往昔

张大娘(1947年出生):小时候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做交通工具,也不知道啥叫高速公路,啥是高铁,每天出行都是靠着两条腿步行,不管多远来回都是步行,而且大部分都是土路,石子路都少,出门不方便。大街上别说是汽车了,自行车都少的很。1974年参加工作后,我东拼西凑攒齐工业券买了一辆自行车,这在当时就算是很时髦的交通工具了。

看今朝

如今走在中心城区,甚至是各县区,你会发现到处都是车水马龙,私家车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出门时的代步工具。今天的信阳,交通四通八达,十分便利。南距武汉天河机场、东距安徽阜阳机场均在150公里左右。境内有京广、京九、宁西三条铁路,有京珠、西合和阿深高速公路,有106、107、312三条国道。此外,高铁也从信阳市区穿城而过。河南省唯一的出海口淮滨港航运可直达上海。总之,无论从交通工具上来说,还是从交通层面来讲,信阳人今天的出行已经和过去有着天壤之别。同样,我们也有数据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