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淡妆浓抹总相宜”来形容包松鹤的书画作品,一点也不为过。他的松鹰图,老松枯立,苍鹰喙如利斧,爪如钢钩,淡淡的花青晕染之下,鹰身好似一尊钢铁铸造的雕像,自在神韵。他的牡丹图,姚黄魏紫,雍容华贵,花不求规则而求飘逸,姿态万千。

本报记者 曾宪科 吴楠

挥毫落纸墨痕新

包松鹤自幼便对书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8岁起跟随爷爷学习“线描”,12岁开始学习色彩,从此便持之以恒,无论寒冬酷暑,与书画结下了不解之缘。

习画40余载,至今,包松鹤仍坚持每天作画3个小时。“绘画是一门典雅艺术,需要扎实的功底和娴熟的技巧,必须长期磨练和实践,只有深入实际,不断向同行学习,向生活学习,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谈起自己日常坚持作画,包松鹤这样感叹道。

包松鹤善画牡丹,在他的笔下,牡丹像有了生命一样,栩栩如生,让观者似乎能闻到淡淡的花香。但旁人不知道的是,为了画好牡丹,包松鹤曾多次深入洛阳、菏泽两地,蹲在牡丹园里写生,仔细观察牡丹,有时一蹲就是一天。伴随着一次次观察揣摩,一次次回忆动笔,他的写意牡丹图渐臻佳境。如今,牡丹的精气神已全部印刻在包松鹤的脑海中,挥毫落笔间,一朵朵娇艳而又生动的牡丹便跃然纸上。

“平常人一看牡丹,可能觉得除了颜色不同外,每朵花都差不多,但只要仔细观察,其实每一朵花都不一样,都有着细微的区别,走进自然,才能得灵气,才能画出好的画。”松鹤说道。《花开富贵》《春酣》《怒放》……纵观包松鹤的写意牡丹图,淡妆浓抹总相宜,给人赏心悦目之感。老友刘业忠观其写意牡丹图有感,写了这样一首诗:

信阳牡丹树一帜,众人欣赏四季时;

风动萼颤斗芳艳,蝶舞蜂绕漫雅室。

魏紫姚黄含羞笑,千姿百态满园枝;

数十寒秋绘成就,骚客眼醉赞画师。

笔底春风挥不尽

齐白石曾说:“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艺术的可贵之处,在于作者能从平凡的题材中创造出不平凡的艺术形象。看包松鹤的画,广阔天空下的高山之巅,几只雄鹰憩息、眺望,亲密私语的情态,荒空而沉郁中却显出它们的生命之宏伟。覆盖着阔叶浓荫横陈纷拔的紫藤繁花里,快乐的小鸟,站在藤蔓上,歌唱着醉人的春光。昂然跨步于草地上的雄鸡,石涧流泉,竹林清风,盛夏荷塘,画家的艺术匠心,随意挥洒而成天趣。

“作画重在‘笔尖自由’,倘若一味地追求形态,刻意地雕饰,就会心为物羁,画出来的作品自然就会丧失灵性,毫无美感。”谈起作画感受,包松鹤如是说。

近些年,身患糖尿病的他视力有所下降,但他仍没放弃对艺术的追求。为了能够安心写字作画,他常常一个人待在自己的画室,作起画来,废寝忘食。“安静的画室能让我在作画时心无旁骛,一挥起笔来我便感觉特别惬意,那种感觉就是独处的妙处,独处能让人反思自己、反思生活、反思人生。”包松鹤笑着说道。

潜心研究 硕果满枝

2006年,包松鹤从市中医院停薪留职,随后创办了牧墨堂书画艺术工作室。在这里,包松鹤摒除杂念,全身心投入到书画艺术创作中。他结合中西方文化特点,把对油画、水粉的参悟融入到国画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新意。付出总有回报,现在的包松鹤已是全市乃至全省较有名气的书画艺术家。其书画作品《豫南风光》荣获首届“皇家杯”书画有奖大赛二等奖,作品《柿子红了》荣获“映山红杯”全国书画大赛二等奖。1998年水粉画《激流》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1999年在第一届“东方杯”全国书画艺术大奖赛中荣获银奖,2007年被文化部颁发“中华艺术英才奖”。

2009年包松鹤的国画《大别山》荣获“中生杯”全国医药卫生文学艺术作品大赛二等奖,2009年入编《全国优秀中青年国画20家》。2011年在第二届海内外知名书画作品邀请赛及“侨光杯”艺术奖评选活动中,其有三幅作品荣获优秀奖。

多年来,他的书画作品《包松鹤书画集》 《写意花鸟技法》等,还多次在《中国文化报》《美术观察》《美苑》《河南工人日报》《河南法制日报》《信阳日报》《信阳文学》《魅力信阳》等报刊杂志上发表。

包松鹤坚持到大自然中熔炼,肇自然之性,融天然造化。他的画作不事张扬,不炫技巧,心随笔动,显现出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

附:包松鹤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