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年来,罗山县彭新镇公山小学教师李化勇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上,为一代代乡村学生传播知识,让一批批山区学生上大学的梦想在这里起航。李化勇用自己的坚守和爱心赢得了学生以及社会大众的赞誉和敬佩,用行动诠释了一心为学生成长的高尚师德。

本报记者 周亚涛

为了学生坚守在乡村

1981年,年仅20岁的李化勇毕业后就来到了公山小学教学。他原本可以留在城里的工厂,但是受同样当老师的父亲的影响,他毅然选择了教育事业。李化勇告诉记者,父亲当年从公山小学退休,学校缺老师,当时家里的其他兄弟都没从事教育行业,父亲希望有人能够像他一样教书育人,李化勇就抱着试试的态度留在了公山小学教学,没想到这一试便喜欢上了,一坚持就是33年。

1981年的公山小学有300多名学生,十余名老师,每个老师都教几门课。到了1997年,建设水库,村民迁移,学校生源减少。2003年公山小学改编成教学点,仅保留一、二年级,其他师生全部迁到镇上中心小学,此后就剩李化勇一个人坚守在这里。为了让乡村里的学生全面发展,李化勇既是校长,又是语文、数学、音乐、美术老师,还是后勤工人,甚至连教室后面的黑板报也都是他亲笔书写的。他自学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教学能力,公山教学点的教学成绩一直在全镇名列前茅。

33年划破8条船

李化勇的家和学校一河之隔,如果不渡河去学校,就要从邻村绕行17里远,从李化勇的父亲开始就划船去学校,在接手父亲的教育事业时,李化勇也接过了他的划桨。河水充沛时,李化勇上课下课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小木船。每到汛期,石山口水库河水上涨,为了保证孩子的安全,李化勇都要划船接送孩子,33年来,李化勇划破了8条小船,为孩子们架起了一条安全的上学通道。

33年来一心为乡村学生的李化勇由于积劳成疾,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严重时每天只能睡上两个小时,但是为了教好课,他坚持不休假。暑假一开学,李化勇不顾家人和医生的劝告,坚决从医院出院,回到学校给孩子们上课。

2012年,李化勇被河南省教育厅和人社厅表彰为“河南省优秀教师”;2014年5月获信阳市“五一”劳动奖章;2014年教师节前夕,李化勇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光荣称号,在首届罗山县“道德模范和罗山好人”评选中,李化勇被评为“罗山好人”。

面对着众多的荣誉,李化勇很感动,但是他说:“我做的是很普通的事,并没有特别突出的贡献,只是尽了一个乡村老师应尽的责任。只要我还能上课教学,我都会坚守在乡村学校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