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是一种美丽,更是一种寄托。比起古人来,有飞翔,也有云彩。在享受生活的音韵中,现代人似乎多活了几辈子。

但,这也许是一个错觉。日月星光,铺满大地。春夏秋冬里有了灵感,文字却记载了灿烂,而文学给心灵一个美丽的打扮。山川,江河,大海,却会如此为之做证。

山河美丽,百姓福祉。而阳光自然,赋予了文字的魅力,还有一些自然灵感。古人骑一头毛驴旅游,走走停停,看天看云看山,看高山,也看大海;看生活,也看自己。他们行走在广阔的时空里,观察莺飞草长,欣赏土肥水美,他们把自己的心灵静静地铺在生活的土地上,细腻的感受犹如种子落地,花开花艳,花飘无声,是空中,还是大地,却深深地扎根在他们的心里。

看天气,就会感到天空云彩的茉莉。哪里有高山、盆地,哪里就有湖泊、山林。而他们都知道,而现代人的旅游,只是有的急速转移;匆匆一瞥,脑海中留下的不是一幅饱满的山水画,而是一张绘满了旅游景点的地图。这是古代生活和现代生活的根本区别。

柳宗元五言绝句备受推崇,创造了峻洁清冷的艺术境界。在《江雪》中诗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油然生出。苍茫天宇,皑皑大地,其悠远的景界非常吸引人。如此景观,印在心灵。情,在路上。这是一幅唐代的雪景图。各座山里的鸟都飞走了,而道路上也没有人的踪影。一叶孤舟默默地停在寒江边,穿着蓑笠的老翁,在静静地垂钓。老人不惧怕寒冷,也不畏惧孤独,他在这宁静、凛冽的白雪中,享受生活的静谧与从容。他能够有时间体会这独得的乐趣,也有心情细细地品咂生活的况味。这份甘于寂寞的平淡与恬淡,似乎正是现代人所缺少的一份自然、气质。现代人讲究潇洒,但其实并没有古人那般自然。风来顺风,水来顺水,一切都是随缘而安。

《世说新语》中就有一则这样的故事。说某天夜里,风雪大作,王徽之忽然想拜访一位友人,于是他顶风冒雪地来到朋友家,结果当他看到朋友家里昏黄的灯光时,却不想进去,索性转身回家了。后来,有人问起他这件事,说你已经到了门前,为什么不进去呢?王徽之说,凡事“乘兴而来,兴尽而去”,又何必强求结果。

随兴而至,随兴而去。这似乎是古人生活的一种情趣。无论观山、看海,还是普通的垂钓,抑或只是美人一次深情的回眸,都能在他们的心里投下细腻的感受。就像王徽之一样,在兴致盎然的路上,每一个脚印都踩在快乐上,每一片雪花都融化在期待里,等到兴味消失,也并不觉得遗憾。因为在来时的路上,他已经充分享受了心灵的漫步,而这些精致的生活场景,又常常存在于清雅、闲适的时光中。

王维被后世誉为盛唐山水诗派最杰出的代表。他的生花妙笔把我们带入一个清新优美的山水胜境。而王维所处的时代及其自身的人格个性赋予他亦官亦隐的人生路。他以宦者、隐者、禅者的不同心境阅世,流泻于笔端的山不风物也各不相同。王诗或以开阔的视野和豁达的胸襟描绘了一幅幅雄浑宏伟的高山河流画面,勾勒了一段段美好惬意的人世生活图景;或以空明虚静、玄妙高远的审美情趣细细品味自然风物,在对自然界清幽物象的玩赏中寻求真正的心灵感悟。随环境、心境的变化,王维的山水诗大致呈现出慷慨雄浑、空明深邃这两大风格。

唐代开元天宝年间,诗人辈出,佳作如林,诗歌创作蓬勃发展,王维正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王维在《鹿柴》中诗曰: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是唐代诗人的山水诗中的代表作之一,是他隐居辋川时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充满了绘画的境界,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尘世官场的厌倦。宋代刘辰翁在《唐诗品汇》卷三十九中说:“无言而有画意。”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卷十九说:“佳处不在语言,与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王维此诗与陶渊明的空灵、隐逸是类似的境界。这就是说,此诗的优长之处在于苏轼评论王维时所说的“诗中有画”。当你真正感到了孤独的时候,你才知道,其实那是一种“欲语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感觉。

王维说空寂的山里看不到人,但却能听到有人在说话。阳光射在树林深处,又照耀在青苔之上。有人说这是王维参禅悟道的体会,有阳光和心灵的透明感。好像佛法与人生,求之不得,反而在转身的刹那看到了希望。但实际上,抛开王维的佛学思想,只看他细腻的情感,就可以体会那动静结合的美妙。

在寂静无人的空山深处,可以听得见人声却看不到人影。而身边那青色的苔藓却染上了一层金色的阳光。在王维的诗中,不但有高大的青山,灿烂的骄阳,还有脚下毛茸茸的苔藓,和布满苔藓的碧绿心情。加入心里涌起的是尘世的浮华和躁动,就不会看到如此精致的生活细节。每一个刚刚冒出新芽的小草,或者只是某一棵背光的鲜花,都能令人感受到它细微的震动。

寒来暑往,春夏秋冬,每一片落叶掉在头上,都可以触动敏锐的情思。这就是人们最自然也是最敏锐的生活状态。现代人的一目十行、一日千里,在古人的心中是无法想象的。他们喜欢“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然,欣赏“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空静,生活犹如一杯淡淡的香茶,他们的诗篇就像茶水中慢慢绽放的茶叶,尽情地舒展,然后释放出一缕缕浓香,也如一次次雨后的空间,清新洗练,荡漾着温润和松软。

王维在《山居秋暝》诗中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新雨后的山色一片翠绿,秋天的傍晚天高气爽。明月静静地照在松林之间,脉脉清泉静静地在石头上流淌。竹林里洗衣归来的妇女欢笑着离去,江上的莲蓬晃动渔翁也在收线。春天的芳菲已然散去,但是他依然喜欢停留在这片山色湖光之中。

王维用淡淡的笔墨写下了这首诗,也描绘了这幅美丽的水墨山水画。这正应了苏轼对王维的称赞,“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的每一首诗都是优美的画卷,山色、湖光、宿鸟、鸣虫、晚照、轻风、朗月、晴空,所有自然的景物都在他的画作中拥有了自己的生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大自然似乎把所有的感情和景色都和盘托出,呈现在诗人的眼中。

在古人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清幽、雅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每一场雨过后的清晨,每一次驿站古道的启程,每一段重逢的喜悦与离别的酸楚,都深深地刻画在古人的诗行中。他们慢慢地丰富生活,也细细地咀嚼人生。

浮光掠影的生活常常只是故事梗概的记录。只有恬淡轻柔的节奏,才能挽得住细腻的心情。唐朝被称为诗歌的朝代,但全唐诗算下来也不过四五万首,按字数来算,可能都抵不上普通作家一年的“产量”。可就是在这有限的唐诗中,后代以此为滋养,读出了唐代的繁华与风流,富贵与端庄,读到了国计民生的大事,家长里短的平常。它用有限的文字,记录了无限的大唐“风光”。这就是唐诗的风采,也是古人和我们现代的区别。

时光,让我印下记忆。文字是通往文明或崇尚高雅的阶梯,我喜欢文字的魅力,多年的心血和追求,融化了心绪和情感,在写作的过程中有了惊人的感悟,我终于找到了黎明的阳光。而现代式写作,像是把文字泡在水里,让它膨胀、发酵,将贫瘠、短小、无聊的故事拉长、烫平。唐诗却正好相反,她将所有的心事都晒在阳光下,浓缩了无尽的感情,然后被岁月层层包裹,最后沉淀为一颗晶亮的琥珀。于是,当人们读现代的故事时,总会感到心灵的枯竭,因为蒸发了水分的文字就再也掂不起任何的分量。

读唐诗,品唐诗,却恰好相反。要用丰富的生活来浸泡,才能在明媚的下午,看茶叶丝丝舒展,听心灵静静绽放,品一首好诗,读一缕茶香。唐诗,远来已久,至今源远流长。唐诗中可以闻到那清醇的气息,深邃的风韵,依然承载着那一片片树叶的诗意,深深扎在根的心灵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