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洋

说起板栗,在信阳人的记忆里有一个难忘的品牌——华栗公司,曾经该公司生产的蜜力牌板栗果茶,是信阳人春节走亲访友的必备佳品,是许多80后、90后年轻人眼里和健力宝有得一拼的饮品。如今,它的辉煌早已成为过去,在它之后,能叫得响名字的板栗生产加工企业,寥寥无几。

与信阳板栗还停留在原果销售阶段相比,作为同样闻名全国的板栗之乡,湖北罗田、河北迁西、山东莒南等后起之秀,其板栗早已走向深加工,产业链条不断拉长,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引以为荣的资本

在板栗深加工方面,信阳不是没有引以为荣的资本。早在20世纪90年代,原信阳县就兴建了板栗深加工基地——华栗股份有限公司。开发板栗果茶、罐头、板栗粉等近10个系列产品。其中,板栗果茶更是国内首创,曾荣获“1994全国优质农产品金奖”“1995全国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金奖”“1995全国轻工优秀新产品奖”“1996第三届全国食品饮料博览会金奖”等殊荣,是国内首家大型板栗综合加工企业 。

“还记得小时候喝过华栗生产的板栗果茶,浓浓的,味道很纯正很好喝,后来怎么就消失了,感觉1990年前后出生的人都挺怀念的。”虽然已经停产多年,市场上的饮品层出不穷,但作为信阳最早的一家板栗加工企业,蜜力牌板栗果茶依然以其淳朴自然的味道,在信阳人的记忆中占据一席之地。

曾繁俭,原华栗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副总。他告诉记者,在当时,随着板栗面积的扩大和产量的增加,板栗市场和价格成了困扰栗农们的问题。由于栗果易生虫、霉烂,不好保管,长途贩运难,形成了板栗上市集中、价格低下的局面,挫伤了栗农积极性。在此状况之下,原信阳县委、县政府邀请有关专家研讨论证,决定在板栗深加工上做大文章。“在国家农业投资公司、国家食品协会的支援下,累计筹资近3000万元,购进板栗生产线,引进栗果保鲜和加工技术。”曾繁俭说道。

“产品投放市场后,一段时间内颇受欢迎。板栗果茶是驻马店、南阳、信阳等豫南地区,以及安徽以北、湖北以北地方的人们春节送礼的必备品。”曾繁俭说,“同时对当地板栗的消化能力增强,一年至少也有1000吨,从单纯销售生栗,转化为产品,附加值增高。在龙头企业的调剂下,栗子价格保持平衡,栗农风险降低,不像以前外来收购人员随意踩低价格,信心增强。”

但到了后期,企业就每况愈下。在他看来,市场份额小,资金周转不灵,技术含量低,管理团队落后等是主因。“原因挺复杂,市场就集中在豫南这一小块,拓展困难,而收板栗给的都是现钱,直接成本高,资金周转不过来。”曾繁俭说。

逐渐没落的“贵族”

在华栗股份有限公司退出市场后,我市相继出现过少数小型板栗加工厂,始终不成气候。

浉河区是我市板栗主要栽培区,但据浉河区林业局的统计,2012年全区只有板栗加工厂5家,产品均为粗加工的板栗罐头、板栗米等,年产值为60万元。“年加工生板栗12万公斤,全区板栗年产量为1500万公斤。也就是说,深加工的还不到1/10。”浉河区林业局办公室主任刘亚军说。

在我市深加工停滞不前的情况下,外省不少地方板栗产业链条却不断完善,成为后起之秀。在采访过程中,湖北罗田、河北迁西、山东莒南等,屡屡被我市从事板栗行业的人员提及。

9月2日,我市虽然阴雨连绵,但在浉河区柳林乡,信阳市农润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经理张振亮,依然奔波在收栗途中,每年他收购的板栗有1万多吨,其中有近1000吨是加工成板栗仁,供货给山东绿润集团。他告诉记者,1吨板栗仁供货收益在1万元左右,其中利润空间在2000元~3000元,比卖板栗强得多。“但和绿润相比还差得远。我这是半成品,到了绿润要进行真空包装深加工,进超市、出口,我感觉利润率要达100%。”张振亮说,该集团是我国最大的板栗加工企业,产品种类多达200余种,销售网络遍布大中城市,及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

同样的,河北迁西近些年通过“迁西板栗”产地证明商标、中国驰名商标等的申请认定,势头迅猛,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6家,龙头企业53家,板栗系列产品远销海内外。栗果飘香倾四方,湖北罗田板栗节已连续举办11届,招商引资效果显著,成功引进山东绿润,组建湖北绿润食品有限公司,具备年加工板栗5000吨以上的生产能力,实现了以种植为基础,以深加工为创新,以生态旅游为增效的三产融合,完成从初加工到深加工,传统板栗种植到开发板栗文化内涵的“三级跳”。“现在我们的板栗一斤卖到2元多就算高价了,与鼎盛时期不可同日而语。但在迁西、罗田,人家的价格依然是在7元/斤~9元/斤,超市里刚上市的真空包装板栗米,每斤逼近20元。”在多地取过“经”的信阳市福安清真冷藏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曾福安无奈地说。

艰难发展的板栗加工

“没有深加工企业,是我市板栗发展的致命弱点。”在采访中,浉河区林业局从事野生动植物保护的丁四海直言不讳。由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板栗的产、供、销、加工不能形成产业链条。数据显示,我市由于板栗采收后未能及时加工,致使大量坚果霉烂,霉烂严重时达30%~50%,即使在冷库中长期贮存,其霉烂率也达到20%左右。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市就开始大规模种植板栗,为何时至今日,产业链条却远远落后于其他省市?也许部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说明一二。

昨日上午,在金牛山物流产业集聚区多栗多绿色食品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人们正在生产线上忙碌着。自去年12月份正式投产,截至今年6月,公司生产栗子汁饮料16万件,产值800万元左右。“但这离公司设计产能相差甚远。”生产厂长胡冰告诉记者。

胡冰与板栗有着颇深的渊源,他曾在华栗股份有限公司负责质量技术工作。“自从华栗停产后,信阳在板栗汁生产这一块就是空白,我感觉很多人对这个产品很认可、怀念。”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胡冰又重操旧业。

“计划一期生产板栗汁,二期围绕板栗食品做文章,如速溶板栗粉、板栗羹。目前来看,由于产品上市时间较短,品牌认可度不足,公司租赁集聚区厂房不能抵押贷款造成融资困难,资金短缺,无法投入大量的广告和宣传费用,产品推广力度严重不足。”胡冰说。

通过半成品加工供货尝到甜头的张振亮,不是没考虑过更进一步,但资金依然是困扰他的主要问题。“机器设备、厂房、技术……最起码得3000万元,哪来这么多资金。”张振亮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公司生产板栗仁,雇佣劳动力在1000人左右,一天一个人少则剥80斤多则120斤,一斤价格是1元,工作期大概是4个月,“解决就业提高收入,如果企业能发展壮大,影响力会更强。”

对于与张振亮遇到一样难题的曾福安来说,他采取的措施是与韩方合作,由他们提供机器设备。“由于要带设备,在关税这一块他们希望能有优惠。其实,在外地,为支持板栗产业发展,会有低息贷款等政策。”曾福安说,如果能得到政府在技术引进、资金投入等方面的支持和优惠,再加上企业自身苦练内功,信阳板栗产业前景依然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