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晶晶
见习记者 马迎春
打开放着绿色农合本的铁盒子,一堆几乎看不清字迹的简单欠条杂乱地堆放着。欠条没有统一的格式和纸张,有的是巴掌大的小纸条,有的是某某公司的信纸……欠条很少有完整的年、月、日,大多只有一个简单的名字。欠条上少则几块钱,多则几百块,累计起来有几万元的账本,是平桥区五里店办事处佛山村村医徐政军多年来积攒下来的,也是他当医生的见证。
徐政军说,命比钱重要,没钱也得看病。这些欠条背后隐藏着许多感人的故事。从1997年开始,邓大叔就一直在诊所看病,赊着账,前年去世了,账还放在这里。老人的儿子在外地,徐政军却说找他儿子不合适。老人缺钱看病,徐政军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如果老人有子女,那就一直记账,到年底了,老人儿女回来分一分,也就没了。佛山村老洼组55岁的徐自能,自己和孙子欠的账就是由打工回来的儿子媳妇付的。如果老人是五保户,他们就做个简单的诊断,打电话给镇上的卫生院,找车一起把老人送过去治疗。
能记上的账也许只是一部分。一些孤寡老人的账,徐政军直接就免了。徐政军的妻子钱付霞说:“村民都很善良。有些老人欠了钱不让他们还,他们就经常拿点儿自己种的菜、蛋送过来。一些老人看完病,我们送他们回去,一开始是用自行车,后来用摩托车、电动车,这么多年下来,车子不知换了多少辆。”
诊所是家,家是诊所。普通的两层农家小院,一楼是就诊用的诊断室、药房、输液室。徐政军说,以前还要出诊,现在出诊少了,但是还要24小时坐摊,自己的儿子就是因为这,才不愿读医学专业。记者采访时,一位从附近上天梯管理区过来看病的老婆婆说,这里早上6点就开门了,不像他们那里不到8点不开门。徐政军笑着解释说,村里人起得早,几点开门也不固定。人来了就招呼着,什么时候开门关门自己都做不了主。
每年农忙时节,都有村民因为喷洒农药不当而中毒。急性中毒容易发现救治,但有些慢性中毒的村民往往直到昏迷不醒时才被家人发现。村里离镇远,如果送到镇卫生院,人就没命了。一天傍晚,村民李德成被家人送到诊所。被人背过来时,李德成已经昏迷了,瞳孔已经散大,情况非常危急。诊所毕竟设施简陋,一个环节处理不好,就是人命关天。妻子很担心出事,徐政军却果断地准备洗胃用的东西,先让李德成恢复意识,再让李德成的家人准备好去镇里的车辆,一起将李德成送到镇上医院。
也许在全国都很难找出这样的账本、这样的诊所,治疗、用药,有钱你看着给,没钱先赊着,治完了还负责送回家。徐政军说:“行医要讲人品,大家都说你行,你才行。”徐政军就是这样一个大家都说行的村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