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打立秋后 ,让人不禁感叹:好短的夏,8月17日刚刚出伏 。
夏天就要结束了吗?8月23日,本周六,就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暑,它的到来意味着暑热将尽。《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写道:“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凉风至
熏风变凉风,这几日的温度在二十几摄氏度,已有清凉的滋味。
诗曰:“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处暑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是气候变凉的象征。
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二是副热带高压大步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压开始跃跃欲试,出拳出脚,小露锋芒,凉风阵阵。
终于熬过了闷热的三伏天,在“处暑”节气以后,昼夜温差增大;而在阴雨天时,一整天我们都会感觉到凉意。
凉风带来的凉意,让桂花提前开放,杭城满觉陇已有处于铃梗期和香眼期的两棵桂花悄悄绽放,比去年提早了半个多月,浙江宾馆的四季桂也已经开放,天气适宜的情况下,我们可能会早早迎来桂花盛放。
此后夜凉枕簟滑,树木一天天褪去浓绿,地上落叶片片,惊觉夏已过。
过渡中
处暑时天气仍具有“暑气”;另一方面,处暑后也已有秋燥。《黄帝内经》认为,处暑后阳消阴长,也就是阳气减弱、阴气增长。
在这样一个个过渡节气中,夏天的暑气仍然未减,早晚已有些浓重的凉意。阳气炽热而催熟万物后自然退位,阴气开始弥漫,才秋风渐肃,就是中秋了。
古书《群芳谱》亦言:“阴气渐长,暑将伏而潜处也。”处暑是反映气温由高到低变化的一个。
处暑节气,表示炎热的酷暑即将过去,凉爽的金秋正式来临,暑气将逐渐消失。气候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雨量减少。随着气候中阴盛阳衰的过程,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民间有二八月乱穿衣之说,在这个季节,天气忽冷忽热最易生病,所以需要注意增添衣物。
果即成
天凉噤了蝉鸣,万物收成而祀,草木们静候着历经三季后的结局,纵使万物皆空,唯因果往复不止,春花、夏花一定会有个结果,无论何种形式。
“立秋十八天,寸草结籽忙。”说的就是处暑的草籽渐趋成熟,众庄稼众作物众瓜果众草木也都在积极走向成熟和丰登荷花即成饱满的莲蓬,石楠树上结出串串红果,构树结成红嫩多汁的构梅,田野里的稻谷、高粱也到了成熟的季节,这是些成熟得早的,而不少果实还在成熟的路上,柿子尚青、芒草未黄,所以现在还算不得丰收,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黍、稷、稻、粱等农作物开始成熟沉甸甸的季节要到中秋之后才能看得见吧。
处暑第一候,鹰乃祭鸟即指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万里长空中鹰鸟翱翔,这是说处暑后五日,由于作物成熟,空中的飞鸟增多,鹰于此大量捕猎飞鸟。
《尔雅》称七月为“相月”,这个“相”是天地与万物的互爱互助、相连相通和相护相生,众生相处,万物熟成,天行健地势坤,厚德载物。从开始到最后,万物各得其所、各安其命,终有所成。
观秋云
处暑三候: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天地始肃:后五日“天地始肃”,这个“肃”是“肃清”,天气因“肃”而清,因“肃”必“肃杀”,所以,肃清后必带来萧瑟之气。
秋高气爽,处暑秋意渐现,暑热浊蒙的天空开始变得湛蓝悠远,云彩也由灰污变疏白、由浓重变轻盈,而变为民间“七月八月看巧云,蓝天白云爽人心”的巧云白云,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秋光清浅,秋明空旷,那水让天滤成净透。头顶便是薄絮秋云。天水秋云薄,日醉秋云光,民间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此时的云不同于夏季阴天浓厚的云,有些薄、有些透、有些露,轻巧飘逸。
秋云有些迷醉:“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清风带凉意,秋月伴窗吟;早晚感到寒意轻轻爬进脖领。秋云也有些疏朗:“登登山路行时尽,决决溪泉到处闻。风动叶声山犬吠,一家松火隔秋云。”有人说,秋波正澄清,秋光轻浅,秋云委婉,正切秋水伊人之想。天水秋云薄,天长杳无隔,秋意冉冉。 (张 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