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与某生活网站近日发布的《2014年应届生就业研究报告》显示,有78.3%的毕业生选择去二、三线城市就业,被调查的年轻人认为,不应该简单地按城市规模大小来划分,毕业后的“第一选择”在以后的工作中也被不断调整、改变。就业城市的现实选择背后,有着更多样化的动因,逃离与否,故事比数据更能说明问题。
A 甘当二线城市的“留守儿童”
与身边的江西老乡不同,晓琼告诉记者,她大学毕业后并没有回老家或去一线城市发展,而是选择留在大学所在地——南昌。“北上广的压力很大,我这个人又比较懒。”晓琼笑着说,“大学四年培养了对南昌的深厚感情,我欣赏它的文化底蕴。”平时没事时,她喜欢拿着相机在城市里走走拍拍。她认为,在别人眼里自己这样的女孩儿是很独特的。
早在大三,晓琼就已经找到了工作,开始在外租房生活。毕业后不少同学前往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就业,但从报纸转行到商会,她一直留在南昌发展。“我常常对他们说,要多回来看看我,我算是‘留守儿童’了,哈哈!”晓琼笑着说。
B 留一线城市也无怨无悔
巧利家在重庆,在广州读完大学后毅然留了下来就业。她说广州是最适合生活的一线城市。不仅房价最低,而且包容性强。她认为:“在广州无论是拿1000元钱还是10000元钱都能很好地生活。”至于她的家人,巧利说上大学后父母就放开了,让自己独立做决定。
“一个高中同学在东北念书,与我相约在广州工作。不过后来顺从了家人的安排回到重庆的银行。一方面她有安稳的生活;另一方面她觉得地方太小,难遇知己。”巧利感慨地说。
C 一线与二、三线是可切换模式
阿冰是佛山人,今年24岁,毕业于广州大学生物技术专业。2013年6月毕业之后,她选择留在广州王府井百货当一名卖场工作人员,但如今她已回到佛山从事外贸工作。
阿冰说,尽管百货公司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但是面对高企的房价,她只能在广州租到一处偏远的房子。阿冰如今在佛山从事外贸工作,尽管比以前更辛苦,她却觉得很有挑战性,这正是她自己想要的。“我并不认同留在大城市工作就能有更好的机会,在佛山我一样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阿冰直率地说。
专家点评 综合考量选择就业城市
华南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谌新民认为,不能简单地用城市规模的大小来划分毕业生就业群体,选择就业城市的背后是综合的考量。
“首先要看就业的单位是否合适自己,然后是成本和机会的比较。”他说,“生活质量和家庭也需要综合考虑。不能简单地根据就业所在地划分。”谌新民表示,影响当下毕业生选择就业地方的因素已经有所改变。其中包括网络技术的发展、生活成本和工作、创业机会。同时,城市的交通条件也是重要因素,比如从广州到中山只要一个小时,大城市附近的中小城市已组成城市群,可以方便毕业生往来。对将于2015年毕业的大学生,谌新民有三点建议:近期长远合理化、成本收益最大化、综合效益最优化。“现在形势变化太快,毕业生既要有长远打算,也要有近期安排。综合考虑的话要记住好与不好都是相对的,只要对自己和家人都有利就行。”他说,“当然成本也必须考虑清楚。大城市生活压力大,中小城市相对轻松。”
影响选择的重要因素
●大学所在的城市 毕业生会优先考虑在所读大学的城市发展。
●行业的发展现状 不同城市的行业发展水平不同。
●城市物价 房价、交通、休闲、购物等开销大小影响着生存压力。
●个人就业规划 大城市机会多,空间大,但强度也大,竞争压力大。小城市则反之。
●师兄师姐的建议 前辈的经验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亲情 能否经常回家探望父母。
●爱情 多数人希望与另一半在同一个城市工作,互相照顾。
●友情 好朋友之间互相影响,希望一起工作一起玩乐。(据《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