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日报》记者 宓晓文
河南信阳,地处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大别山北麓,淮河穿境而过。这里,曾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
如今,这里是全国知名的宜居之城。2013年6月18日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在香港发布“2013中国城市分类优势排行榜榜单”中,信阳市第五次入选“中国十佳宜居城市”,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五连冠”的城市。
宜居,已经成了信阳人引以为豪的一个新概念,记者参加“全国百家党报看信阳”活动的两天里,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宜居,靠的不仅仅是自然环境
信阳宜居,靠的不仅仅是自然环境。信阳市委书记郭瑞民说:“城市宜居是动态的、发展的、变化的,建设宜居城市不能停步,需要持续巩固、持续提升,更重要的是信阳坚定不移地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信阳的品牌,也是信阳长远发展的最大优势。”
近年,信阳大力实施“碧水蓝天”工程和林业生态市建设,保护自然山体、水体,形成大面积、高容量的绿色开敞空间。信阳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在城市建设的规划阶段,首先把需要保护的生态功能区域圈起来,禁止开发;在城市建设阶段,坚持把生态理念融入城市建设全过程,提升宜居城市魅力。严禁破坏山体、植被、水系。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公共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的统筹安排和同步建设,连续实施三期浉河治理,高标准规划建设北湖和出山店水库,为居民打造了更加和谐便捷的生活环境。
豫南明珠“南湾湖”一度被笼罩在污染阴霾之中。信阳各界不遗余力唤醒人们对母亲湖的保护意识。2009年,河南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河南省信阳南湾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并于2010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2011年年底,南湾湖被纳入“国家重点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前不久,南湾湖景区荣膺“第五届中华100大生态亲水美景口碑金榜”第五位。这也是河南省唯一进入榜单前十的景区。
全民动员,创建美好家园
回想“五连冠”的路程,信阳市的领导感慨颇深。面对基础差、底子薄、难度大的状况,2007年起,市委、市政府以开展“六城联创”为契机,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创建宜居城市活动。各级领导带头创建,各级各部门通力协作,广大干部踊跃投身,人民群众热情参与,掀起了爱我家园、建美信阳的热潮。
市民在享受创建宜居城市实惠同时,自发激起主观能动性参与到创建中来。退休干部张桂东,在信阳新区行道树的栽种中,挖每一个树穴他都亲自到场,树穴的大小、尺寸、深浅,他都要拿一个尺子量一量。中国人民银行信阳分行离休干部李定洲,身患严重的心脏病,为了城市创建,他三年累计行走6000多公里,足迹踏遍市区的角角落落进行实地调查,先后向市政府递送了35份调查报告,约计15万字,提出数百条创建工作建议,被誉为“感动城市的老人”。
协调发展,提升信阳美誉度
具有2300多年历史的信阳,近年不断增添着新的美誉: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创业之城、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中国休闲城市、中国最具绿色竞争力城市、中国魅力城市、全国最佳环保示范城市、中国节能减排示范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十大最美丽城市……
为让优良生态、优美环境、优质生活的宜居信阳更具魅力,信阳抢抓中原经济区建设机遇,坚持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协调发展的路子,持续求进,务实发展,积极作为,着力把信阳建成鄂豫皖三省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国家级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枢纽、中部地区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努力创建中原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示范市。
提起革命老区,我们想到的往往是山区、是农村。但记者漫步在信阳的大街小巷,看车水马龙、店铺云集、高楼林立,真切地感受到了信阳大发展的强劲足音。“宜居”名片,是对信阳发展的肯定,也预示着这座城市将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之上。
(原载2014年5月11日《苏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