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长喜

许学堂不识乐谱,不过,他有着一副好嗓子,加上他对音乐的敏感,退休之后的他就当起了潢川县民间小调的传承人。

许学堂退休前是潢川县踅孜镇的一名公务员。他当民间小调传承人,与他的一场生死经历有关。他说,1998年,他生了一场大病,一个多月都处于浑浑噩噩的状态,曾几天没有任何知觉。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的病神奇般地好转了。在鬼门关前走过一遭的他对生活有了别样的感悟,他就用自己挣来的钱做起了公益,走上了宣传环保的路子。

在宣传环保的过程中,许学堂一直在想,到底用什么方式能更好地宣传环保呢?他年轻时曾是大队的宣传队员,有这方面的基础,加上一首歌他听两三遍就会唱的天赋,他就想到了用民间小调来宣传环保,做到宣传环保和传承民间小调两不误。

在最初的几年,许学堂花了不少心思去搜集潢川县的民间小调。“比如《上梁歌》,为了搜集这首小调,我花了几年的工夫,先后拜访了5个乡镇的十多个人,最终把这首小调搜集全了。这些人,大都只记得这首小调其中的几句,搜集起来非常麻烦。搜集词之后,我还要搜集曲调。我不识乐谱,还要学会才能算完事儿。”许学堂说。这些年,他先后搜集了《车水歌》《打场歌》《偷李子》《求仙调》等民间小调,让这些传统文艺得以传承。

许学堂不仅搜集,还自己谱写了许多小调,如:《有钱难买信阳坡》《环保三字歌》《我的老军装》。这些小调大多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主,如他在《环保三字歌》中写道:“喊口号,莫作秀,国色美,人不丑,大宣传,重行动,大中国,变绿洲。”表达了他对环境保护注重实际行动的看法和建议。

许学堂说,他不希望民间的东西从他这一代人中消逝,因为民间的东西最真实、最有生命力,他要发挥自己晚年的余热,来弘扬民间文化。如今,但凡潢川县有需要民间小调演出的,许学堂都是屈指可数的几个人之一。2008年他参加河南省国策杯绝活才艺大赛获二等奖,2010年获潢川县民歌大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