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山高水曲,新中国成立前大道不多,皆为羊肠小道、土路、木桥。乡村男子多着布鞋、草鞋或赤脚行路,天长日久,双脚磨炼得皮坚肉厚,石子路上、荆棘丛中如履平地。妇女、老人远行时常骑毛驴。不便骑驴者坐抬杆或独轮车。抬杆形制简单,通常是木杆上绑坐椅,由2人肩抬。其他代步工具多为贵族或官宦士绅们享用。1978年,固始县发现春秋战国时的贵族代步工具肩舆,是目前中国已知最早的肩舆实物。结构类似近代的轿子,为4人所抬。沿淮一带多搭乘河船。除此而外,还有车、马等代步工具。清末以后,城镇中出现人力黄包车和自行车,达官显贵坐汽车。新中国建立后,日常外出短途者步行,中途骑自行车,远途乘汽车、火车。

80年代以后,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在农村,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基本普及了自行车,甚至一户多辆。进入21世纪,购置摩托车者日渐增多,富裕村几乎家家都有摩托车。村村之间、村镇之间的交通工具,由人力三轮车发展到机动三轮车和面的。城镇已完成普及面的公交车。一般家庭都有数量不等的自行车(山地车、赛车、变速车),近年又更新为助力车、电动车。条件好的家庭,已有私家车,并逐渐向高档、节油、智能化方向发展。公路达到村村通,为农民致富提供了方便。(据《信阳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