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16岁的姑娘朱秀霞无奈从高中辍学,那一天她听着熟悉的上课铃声哭了一个下午,并暗下决心要重返校园。很多年后,已为人母的她虽没能再回校园学习,但她靠着自己的努力办起留守儿童学校,用另一种方式圆了“校园梦”。因为数次举债百万改变学校面貌,她也被当地村民亲切地称为“百万身价的校长”。(7月15日《中国青年报》)

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面积向城市转移的今天,全国有近5800万留守儿童散落在广大农村的各个角落里,像野草一样自生自顾。由于长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很多孩子的性格内向、自卑、悲观、孤僻;由于长久缺少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失却了畅通的倾诉渠道,他们可能产生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悲观消极等。而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进行矫正教育则比其形成过程更为艰难。加上农村基础教育落后,导致孩子们厌学、逃学、辍学现象非常严重,有的流落街头,甚至走上犯罪之路;有的不幸被拐骗或利诱,成为血汗工厂的童工;有的遭遇溺水、凶杀等意外事件,生命之花过早凋谢。

如此语境下,留守儿童学校的应运而生,无疑给孩子们构建了一个温馨、安谧的家园。比如,由农村辍学女孩儿朱秀霞办起的一所留守儿童学校,已坚持了15年。学校以留守儿童生活教育服务为中心,建立一套完整的全员教师代理监护人制度,全力关照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从办学至今,凭着朱秀霞的执着,她用15年青春化作对留守儿童的丝丝关爱,赢得了附近10多个村庄村民的真心爱戴,成为近千名农村留守孩子的“最美妈妈”。然而,为了办好这所学校,朱秀霞已举债百万。而支撑她的信念是:“不能让一个孩子从我手中辍学。”

可见,农村儿童教育仍是一个需要地方政府加强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城乡二元分化的长期存在,以及由此导致的教育资源严重不均衡、农民工子女在城市读书难等现实困境,导致留守儿童有增无减。因此,留守儿童学校,不能成为一个人的坚守。对于朱秀霞这些爱心人士兴办的留守儿童学校,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应采取“民办公助”的方式,在资金、设备、师资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至少,不能让他们因负债累累而心力交瘁、举步维艰。

(据《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