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雪峰

我们不会忘记,在3天的采访中,全国百余家党报的社长、总编与记者们,走基层、下企业,深入田间地头,探访百姓商贾,用发现的眼睛寻找每一个新闻线索,力求将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信阳展现给广大读者。

采访中,社长、总编与记者们对我市积极探索产业集聚区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茶产业发展的新途径和成效给予了重点关注,并不惜笔墨和版面突出报道。

今年5月28日出版的《北京日报》,在显著版面刊登该报记者李思源专访信阳市委书记郭瑞民文章《信阳伸出协同发展橄榄枝》。作者在文章开篇深情地写道:“北京往南约1000公里,有个被称作“北国江南,江南北国”的城市——信阳。1000公里的距离听起来够远,但坐上高铁,两地通达仅需4个多小时,又很‘近’。这份‘近’,使信阳对北京的感觉一下子‘亲’了起来。”专访最后意味深长地写道:“数千年来,曾为楚国别都的信阳,‘扼两淮而控江汉,襟荆楚而屏中原’。如今,凭借多重独特而诱人的优势,信阳自信地向北京伸出‘橄榄枝’。这个美丽的中国茶都焕发出的勃勃生机和活力,令人充满期待。”该专访发表后,立即在北京、信阳两地读者中引起强烈共鸣,不少读者惊奇地说:“首都与老区信阳原来如此之近!”首都读者更为惊叹道:“美丽的信阳如此多情,抽时间一定去看看!”

《信阳轻轻落子山水间》《谷雨时节访茶乡》《老区新名片》《始终保持当年那么一股子劲》《老区蝶变 红城新貌》《信阳寻求突围农村养老困局》……两个多月来,一篇篇饱含激情而又充满理性、反映信阳改革发展新貌的新闻报道,刊登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解放军报》《科技日报》《天津日报》《北京日报》《河北日报》《南方日报》等100多家中央级、省级、地市级党报和200多家网站的显著位置。一时间,前所未有的一场全方位主推信阳的新闻盛宴在参与“全国百家党报社长总编看信阳”采访活动的各家党报铺展开来,形成一次全国党报集中宣传老区信阳的强大冲击波。

翻开厚厚的《“全国百家党报社长总编看信阳”采访活动作品选》,记者发现,作品不仅层次高、数量多,而且覆盖广、影响好。参与“全国百家党报社长总编看信阳”采访活动的103家媒体共发表各类新闻作品近200篇,并且都在各家媒体网站同步刊发,宣传影响力得到数倍放大。信阳工业城的负责同志高兴地说:“这次‘全国百家党报社长总编看信阳’采访活动,对我们的招商引资工作带来极大的帮助,通过全国各级党报这样大力度地宣传信阳,增强了外界和客商对信阳招商引资环境的了解,这是我们招商人员靠口头宣传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策划眼界高,组织难度大,持续效果好。”在7月10日召开的信阳市新闻阅评会上,阅评员们对“全国百家党报社长总编看信阳”采访活动所取得的效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信阳日报社敢于牵头承办此项大型集中采访活动的勇气和成功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一致认为“此次大策划必有大效果,对信阳外宣工作做出了特殊贡献”。

我们不会忘记,在3天的采访中,全国百余家党报的社长、总编与记者们,走基层、下企业,深入田间地头,探访百姓商贾,用发现的眼睛寻找每一个新闻线索,力求将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信阳展现给广大读者。

采访中,社长、总编与记者们对我市积极探索产业集聚区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茶产业发展的新途径和成效给予了重点关注,并不惜笔墨和版面突出报道。

原本认为信阳工业基础相对薄弱、资源禀赋较差,对报道信阳产业集聚区并无太高期待的《解放军报》记者杨祖荣,以为信阳的产业集聚区内不过又是扎堆一些低附加值加工型企业而已。然而,当他深入其中,原有的想象被颠覆。他在长篇通讯《始终保持当年那么一股子劲》中写道:“漫步园区,不见高耸的工厂烟囱,亦听不到轰鸣的机器声,整个园区静悄悄。听介绍才知道,这里是信阳市产业集聚区颇有特色的一个园区,即电子产业园,聚拢了一批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传统意义上的‘信阳制造’,正在向‘信阳智造’转变……如今,信阳已有13个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涵盖电子信息、现代家居、纺织服装、新型建材、绿色食品、商贸物流等领域。2013年,全市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80多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128亿元。”老区的发展变化让他欣喜地看到,“一幅新型工业化的壮丽画卷,正在大别山下徐徐展开”。

“2010年,深圳获知深圳泛蓝科技有限公司与信阳签订了投资意向协议书后,强烈要求泛蓝科技公司回家乡投资。得知消息,时任信阳市市长的郭瑞民当即决定南下广东亲自游说。在3个月内,郭瑞民9次南下广东,16次与客商洽谈对接,5次召开专题协调会……‘九顾’之举感动了公司领导层,公司最终决定将投资20亿元的电视整机项目落户信阳。”这一在信阳广为流传的招商故事引起了社长、总编们的浓厚兴趣和佩服,在他们的报道中多次引用了这个故事,并在报道中赞叹道:“处于国际高新技术前沿的电子企业纷至沓来、扎堆信阳发展,靠的就是信阳的带头人为了让老区焕发更靓丽的新颜,团结带领信阳儿女依旧保持着革命前辈当年那么一股子劲,在全面深化改革大潮中,奋力拼搏,勇当先锋,谱写了一曲慷慨激昂的时代壮歌。”

我们看到,为了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社长、总编和记者们在采访中,尽可能地捕捉新闻事件的细节,使新闻报道更加生动、传神。《经济日报》记者党涤寰在她所写的新闻特写《谷雨时节访茶乡》中,用清新自然的写作手法,再现了信阳毛尖的制作过程和茶乡人民的幸福生活,让人读后如沐春风:“不经意间,我们走到了山上的茶叶加工车间。工人们正忙着炒茶、杀青,空气里弥漫着清新的香气。门外茶桌上,灵巧的女孩儿娴熟地泡好了茶。我端起玻璃杯,欣赏着嫩绿的芽尖在水中升腾、飘散,而后慢慢旋转下沉,姿态轻盈曼妙,茶汤鲜亮透绿,香气袭人。轻啜一口,一股带着栗香的甘甜瞬间滋润了舌尖……”

翻阅各家党报寄来的100多张样报,记者发现,报道虽体裁不一,但角度独到、篇篇精彩。《人民日报》记者龚金星、任胜利采写的消息《信阳轻轻落子山水间》,在较短的篇幅内总结了我市发展绿色产业所做的努力和成效,并在《人民日报》一版显著位置刊发;《科技日报》记者武云生写的《老区新名片》,用3000多字的篇幅从不同角度对我市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情况做了详尽报道;《晋中日报》记者赵磐则用散文体写就“映像信阳”一文,深情讴歌了“豫风楚韵,人杰地灵;山清水秀,生态奇佳;产业发展,宜居宜商”信阳的美好未来。

参与采访活动的社长、总编与记者们,绝大多数并非信阳人,但他们却以满腔的热情为老区信阳的发展鼓与呼,让信阳人为之感动。新县县委书记杨明忠说:“这些来自天南地北、与我们素不相识的记者朋友对老区的深厚情感,将激励我们更加勤奋工作、真情为民,把新县建设得更加美好。”

然而,《中国贸易报》记者毛雯在他发表的信阳采访后记中写道:“在采风活动中,给记者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信阳当地淳朴的民风。这座始于殷商的历史古城,一直用厚重、宽容的胸怀经历着历史的风霜。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信阳人民,也一直在用勤劳的双手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自己灿烂的一笔。不变的是传统,是一件件3000多年前精美绝伦的青铜器,是一望无际、饱含汗水金色的麦田,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文化传承;不变的是创新,是突破传统的信阳红茶,是手机、电视‘信阳造’的眼前一亮,是日新月异的发展带给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惊喜。信阳,值得我们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