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农民家庭多居住土墙草顶房,稍好的砌成砖墙草顶房。富裕人家多以砖石为墙,八柱落脚,房盖瓦,房内铺砖,门坎用石条或硬木铺成。深山区叶岩颇多,农房多用天然石片砌成墙壁,坚固耐用。沿淮渔家多为船居,一家人按辈分长幼、未婚已婚而分前、中、后舱居住。建房是一大事,讲究颇多。首先请阴阳先生选择地址,审查山川形势,讲究方位、向背、风与水的来去高低方向、排列结构等。主房多取坐北朝南向,主房两侧建东西侧房,东首一般作灶房;牲畜栏、厕所则设在西北隅。房屋多以院墙连接,大门开在正南或东南。水乡农民多居住在水围中,四周环以塘、沟,设路坝供出入。城镇房屋取决于街道走向,非临街房屋尽可能取坐北朝南方向。建房用料崇尚杉、松、椿、柳、泡桐等,忌用桑、槐(因与丧、坏谐音)和楝树(因其为苦辣)。严禁前屋高于后房、右房高于左房,即所谓“左青龙右白虎,只许青龙高万丈,不许白虎抬头望’。自家的门、窗不能正对着他人家的屋梁头、过梁头和山墙尖、树林、道路,因为民间视门窗为人的口眼,而“尖”即“箭”,对口、眼不利。窗桅低于门桅,堂屋门不与院门直对。讲究前后墙要一样长,3间屋两头的暗间要一样大,屋两头山墙要一样长等。
上梁是建房最隆重的场面。梁木大多自备,光山、新县有偷梁、送梁的习俗,所谓偷梁,即事先不告知而去锯树,上梁时,请树的主人喝酒或赠送礼物酬谢。送梁多是至亲好友所为,将梁披上红布,名日梁衣,由两名童男抬着,伴以唢呐锣鼓,吹吹打打送到。上梁前一天夜里,燃香烧纸祭梁,俗称暖梁。上梁之日,主人摆宴请工匠,亲友送礼品相贺,大梁、中柱、斜梁上贴对联,写上“竖柱喜逢黄道日,上梁巧遇紫微星”“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之类。有的在梁中央画一太极阴阳图。上梁过程中,由会说彩头、唱赞歌的木工或泥工骑在梁头,边唱边抛撒花生、小钱币、糍粑、糖、烟、果等,梁下的人们哄抢喝彩,热闹非常。近年,固始一带还流行在奠基时“糊墙根”、上梁时“燎锅底”等习俗,亲朋好友前来祝贺,当然少不了带有赞助性质。
20世纪80年代以后,吃讲营养,穿讲漂亮,住讲宽敞,住房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经过20多年的积累与建设,农村的草房泥巴房已彻底变成砖瓦房、平房、二层楼房或四合院,铝合金、新型涂料、瓷砖大量运用,部分乡村住房建设已完全达到城市水平,实现了水电路网配套。城镇住房已完全由福利分房进入到商品房时代,经过改革,完全实现住房私有化和商品化,一般为住宅小区,实行物业管理,楼高5层至7层,小区内建有花园、草坪,安装有健身器材,供居民早、晚锻炼。城镇居民住房为2室1厅至4室2厅,面积在80平方米至150平方米,设计合理,功能齐全,标志着小康社会的初步实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装修住房成为时尚,装修费用少则2万至3万元,多则十几万乃至数十万元。(据《信阳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