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诗经·大雅·崧高》咏史解读起风波

《诗经》中咏史的诗篇很多,有人依据《崧高》解读谢姓起源,掀起争论风波。炎帝乎?黄帝乎?

细读《崧高》(原文略),诗中只是说周宣王封舅于谢邑筑新城赐申伯封号,希望他做南方诸侯的榜样。诗中“于邑于谢”说明此谢起源于“谢邑”之名,是周宣王时改封,有别于夏商任姓之谢。谢本作徐。汉·王逸《楚辞七谏注》 “徐,周宣王之舅申伯所封也。《诗》曰:‘申伯番番,既入于徐。’”《诗·崧高》徐正作谢。谢本徐地,宣王取而城之,因名曰徐。淮夷是徐的别名,序、徐、谢在古代因双声、叠韵关系相互通假。这里告诉我们周宣王改封的谢在淮河流域,位于淮河岸边的“古谢城遗址”仍在,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引起分歧的地方是诗中出现“召伯”“申伯”邑于谢问题。有人解读召伯、申伯二者是一个人,即召伯虎(召穆公)以功赐申伯封号。召姓是姬姓的分支,黄帝之后;有的版本注申伯姜姓,据此认为召伯、申伯是两个人,即召伯虎平淮夷立了大功,于谢邑营建新城,又把新城赐给申伯,申伯炎帝之后。

关于诗经,檀作文的《20世纪“诗经”研究综述》指出:“误解误读,比比皆是……自秦始皇下“焚书坑儒”令(前213年)到河间献王上《毛诗》、以小毛公为博士(前135年),《诗经》的传播由于秦和汉初两朝官方的严厉打击以及其间多年战乱兵燹的干扰,前后中断了约80年。这在以口耳和竹帛为主要传播方式的古代,对于一部经典的准确传承来说,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由此,自《毛传》出现后,在一些《诗经》学上的重大问题上出现误解和误释乃至争议,也就在所难免了。”

诗经中《江汉》和《黍苗》可以证明《崧高》中召伯、申伯二者是一个人,即召伯虎(召穆公)。这三首诗都是以平淮夷之乱为题材的姊妹篇。前两首是召伯虎和部下直记其实,后者是同僚的贺诗。

(陈瑞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