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耳熟能详的古镇中,朱家角的名字似乎较少听到:在上海这样繁华的城市,在处处钢筋水泥森林的大都市街头,一个转身,竟能寻到一处洗尽尘嚣的江南水乡。

漫步朱家角街头,石板老街,黛瓦民宅,深巷幽弄,处处江南风貌。古镇九条老街,依偎着漕港条条支流,宛如一把张开的精美折扇。时光仿佛在这里也慢了下来,听着里弄人家的吴侬软语,深巷内日影斑驳,让人如何不心生“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感慨……

放生桥上听故事

朱家角在上海的青浦镇,从市区上延安高架桥,转G50公路,到朱家角出口下,沿路标就到了。如果坐公交,市区有很多到青浦的公交,也有直达朱家角的。

我们到得很早,街上没有人,店铺也没有开门。水乡古镇的那份宁静,摄人心魄。“放生桥”是古镇的一个景点。相传有个和尚规定在这个桥下只能放生,不得捕鱼,此桥便得名为放生桥。它是一座五孔石拱桥,十六世纪建的,至今已经历了四百多年的风雨。桥身很高,站在上面可以一览古镇全貌。放生桥栏杆两侧,探出几棵杂树,尚未发芽。微风吹过,树枝微微地颤动着,仿佛在诉说着它曾经的经历。

桥下桥上都有很多当地人,捧着一盆盆的小鱼,兜售给游人,用来放生。一盆小鱼大概是一块钱吧。

放生桥上,弥漫着粽子的清香。旁边的街道上,到处在卖扎肉、粽子、熏青豆。扎肉就是用粽叶裹着的红烧肉,吃的时候肉里带着清香,味道挺好的。沿桥下一字排开好几个高压锅,在扑扑地响,这个声音再加上一阵阵清香,很有一点味道。后来才发现,不光在放生桥边,朱家角的大街小巷都在卖扎肉。

传说中的三十六座桥

从放生桥走过,我们开始向北穿街走巷。小小的镇子很安静,大多人家沿河临水而住。小河左拐右拐,石头砌成的堤岸,每过一小段就有台阶到河水边。河道边有很多小小的巷子,极窄,走进去就是一个天井,几家人合住。朱家角的人很宽容,看到我们走到巷子里,家门口,或后院里,也不会去赶人,任你乱走。朱家角可看的地方很多,不像有的水乡只有一条街。它的小巷弯来弯去,不经意时就会看到一个个小景点。

小镇上有很多桥,据说有三十六座,我在地图上只找到三十座左右。我们大概走了二十座。街道是沿河而建,弯弯曲曲,如果没有地图,肯定会觉得很神奇,怎么这么一拐就到了这座桥,反方向再一拐又看到了它。

里弄 摇船

这里的古街里弄据说有二十六弄,其实,每街每路都有弄,又何止二十六条,这些幽巷被称“多、古、奇、深”,往往以为到了路尽头,可直角拐弯过去,又一繁华街市突现眼前,让人油然而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妙感觉。而且,街角的小店也往往能给你一个惊喜——— 那个如丁香一般的姑娘,亭亭而立,呵呵,原是画中人。

无论天晴或是下雨,都可以试着坐着摇船,如果是晚上的话,船上挂着红灯笼,船娘还会唱着当地的小调,也别有一番风味。

枕河人家 水乡风情

平安桥边有一个小铺,在卖青米团,还有状元糕,我各买了一个尝尝。老板娘和善地邀请我们到屋里坐一坐,临河的窗子打开,窗下有一个小桌子。坐在桌边,看着小桥,偶尔会划过一只小船,这时已是下午三四点了,游人少了许多,阳光温暖地照在桥上,有一种极为悠闲的感觉。

有名的桥还有泰安桥和廊桥。站在这两座桥上往四周看,水乡风情最浓。

古镇上枕河人家一个个窗台和屋角,虞美人开得正艳;石板路上,心事颇多的婆婆们佝偻着背,交流着家长里短;半掩的木板门后,巧手媳妇围着灶头忙得正欢。窄窄的小弄中,卖的都是特色风味,有栗子肉粽、箬叶烧肉、荠菜炒年糕……城隍庙前的湖鲜诱人,一只只小船靠在驳岸边上,船上满载刚刚打捞上来的鱼虾,架着火炉。游客从高高的驳岸看下去,指点品种,商讨价钱,船家飞快地称好,船娘麻利地三下两下翻炒,鲜美的湖鲜便可品尝了。这些渔民就生活在船上,船舱里隐约可以看到小电视和被褥。

一下午发呆的时光

午后的阳光懒洋洋的,几条小狗在河边睡觉,除了不多的游人在走来走去,整个小镇都在懒懒地晒太阳。有的村民家门口,摆着一只红漆马桶,街道上还有一家小店在卖箍好的盆、桶。这里的人民还在用着几千年的用具。在眨眼间的恍然中,又回到了千百年前,时间在这里似乎没有什么意义,细数树影的倾斜,日子不知不觉就滑落了。

走遍整个小镇,再回到放生桥。在桥边的店子的廊下,又小坐了一个多小时,发了会儿呆,看着太阳就要慢慢沉下去,这时就该准备回去了。那些暂时忘却的红尘烦恼,营营人生,在走出古镇的时候,又会层层叠叠地奔涌心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