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著名编剧、导演,早年从事电视广告和视频片段的制作。1991年,热内和搭档马克·卡罗完成了第一部长片《黑店狂想曲》,这部开山之作获得了恺撒奖的四个奖项,其中包括最佳新锐导演奖和最佳场景奖。1997年,热内到美国拍摄了异形系列电影的第4部《异形:浴火重生》。2000年,他回到法国拍摄了具有超现实主义浪漫风格的电影《天使爱美丽》,获得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成为当时法国票房最高的电影,并以3300万美元的票房成为历史上在美国票房最高的法国电影。2004年,《天使爱美丽》的原班人马完成了战争爱情片《漫长的婚约》,在欧美上映后好评如潮,几乎再现了当年《天使爱美丽》上映时的盛况。鬼才导演让·皮埃尔·热内融合了喜剧和悲剧的元素,具有极富冲击的视觉效果,再加上女主角奥黛丽·多杜充满活力、激情四溢的表演,从而被评论界誉为“三年来最佳法国电影“,该片得到2005年法国恺撒奖12项提名,最终捧回了包括最佳女配角等5项大奖,并且获得了多个国际电影评奖的青睐,获得第77届奥斯卡提名。

少年斯派维是个10岁的奇才,一个人从蒙大拿乘坐运货火车,穿越大半个美国去华盛顿领贝尔德奖。这趟旅程并不如少年派的那场奇幻,更不像《在路上》那么荒诞不经,相反,它平静、清淡、幽默又引人深思。来自法国著名导演让·皮埃尔·热内的《少年斯派维的奇异旅行》尝试通过一个孩子的眼睛反思社会,切口很小,直中要害。

热内的作品最广为人知的是《天使爱美丽》《漫长的婚约》《童梦失魂夜》《黑店狂想曲》。童真与大胆的想象力是热内的标签。他擅长温暖的题材,平和处理。加上视觉的风格化、浓郁的法式色彩、流畅的运镜、如诗如画的摄影,这些令热内的电影总能暖人心怀。

多数以小孩为视角的电影,往往指向的都是成人世界。用孩子的眼光直视社会可能更精准的发现问题。《少年斯派维的奇异旅行》表面上讲的一个天才少年的出走,一场冒险,一场旅行,实则指向是社会对天才儿童的态度,来自父母、教育体系与社会。可以说,用一把小刀划开了这个世界的口子。

最开始电影讨论的是天才少年的教育问题。这也是斯派维出走的原因之一。学校教育一味强调标准答案,喜欢酷爱制图学和科学图解的斯派维得到的是彻底的否定,而事实上,他的论文已经发表在类似《科学》杂志上。

在电影的前半部分,除了学校,热内对斯派维的家庭也用墨颇多,一家五口人性格迥异,牛仔范儿的亲爸与痴迷昆虫研究的亲妈,对自己有敌对情绪的同胞兄弟,还有一个热衷跳舞,一心想选美的姐姐。这“开挂”的一家人的内心世界如此不同,谁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让斯派维变得更加敏感。除了自己的才华没得到嘉奖,他还隐隐感觉到父母并不是相爱,用他的话说“他们的区别就像白天和黑夜”。

当无法诉说内心的困惑时,斯派维终于踏上出发的旅行。这旅程一开始就如里尔克所描述的那样:“孤寂如同江河,铺盖大地……”热内仿佛知道我们希望看到这路上发生一些特别的故事,但他偏偏将猎奇的部分剔除,只是表现孤独。铁轨旁荡秋千的小女孩、华灯初上的城市、修铁路的大胡子老人、读母亲的日记……注视着这一些的斯派维不再像个10岁的小孩,他可能是“疯子”的梵高,也可能是每天面对不语的墙壁和无边的旷野的尼采。

或许,去华盛顿拿奖仅仅只是个借口,这个奖并不重要,只是斯派维内心压抑,向外寻找答案的必经之途。他渴望可以找到令自己困惑的源头,获得“舟行若穷,忽又无际”的境界。然而事情越来越无法控制。到了颁奖的史密森尼博物馆那里,天才变成了一把闪光的“商机”。传媒的渲染与精心包装,故事演变成了一场讽刺的闹剧。

从表现手法看,本片中有许多意识层面表达,比如各种笔记、地图和图纸掺杂在幽默而又无法抵抗的具有想象力的故事叙述之中。这构成了另一维空间,而又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他的孤寂。

世界上成功的导演大抵有一个共同点,将繁与简的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化繁至简,简中蕴繁,以一沙一叶里窥见生活本真。这也是《少年斯派维的奇异旅行》这部电影的迷人之处。 (据南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