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

1979年中美建交,大哥得到这个消息非常兴奋激动。他立即给当时美国总统卡特发去贺电,其内容是:“总统先生,我衷心地祝贺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常化关系的决定。这是在美国和在台湾与亲人分离的中国人等了三十年的好消息。这个消息不但赢得全世界雷鸣般的喝彩,也引起美国的华人社会热泪盈眶的欢喜,作为一个美籍华人,我对这个国家和您伟大的政治家风度感到骄傲。”很快华盛顿白宫予以回电:“赵先生,谢谢您在卡特总统宣布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完全外交关系的协议后,给他的电报。总统感谢您对他的支持,并向您问侯。白宫助理兰顿凯特。”

一个又一个的好消息,从祖国传来,他感到振奋,也感到责任,他不断思考,我能为祖国的改革开放做点什么?他考虑最多的是想为发展中国经济做点事。他是耶鲁大学的终身教授,但他主动提出来辞职,担任了加拿大北方电讯公司的顾问。“北电”是全球电讯设备制造业的龙头企业之一,其总部虽在加拿大,但许多制造研究设施和市场都在美国。1989年,大哥作为加拿大北方电讯公司的特别顾问,在北京为公司创办了联络处。当时适逢中国亚运会筹备阶段,他以特殊身份极力动员董事长为亚运会捐资。在他再三劝导下,加拿大北方电讯公司终于向亚运会慷慨捐赠了价值350万美元的大型程控电话交换机,并在亚运会开幕前正式开通使用。

1989年9月19日,刚刚就任总书记不久的江泽民接见了大哥。这是大哥和总书记第二次见面。第一次是在上海市长的办公室,这一次是在北京中南海中共中央总书记会见厅。他感到这位新的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言论、风采和他做地方官一样家常、亲切,和他见面无拘无束。会见时,大哥向总书记汇报了“北电”捐赠的事,建议他能否在“北电”举行亚运村通讯设备开通典礼时,接见来华参加典礼的“北电”代表团,总书记欣然应允。

总书记在中南海接见“北电”代表团,大哥也应邀参加。总书记落座后的第一句话就是:“董事长先生,你有一位很好的顾问。”这句话在当时的场合让大哥既急促不安,又感到高兴欣慰。

由于“北电”捐资的名声,再加上产品质量的过硬,很快打开了中国市场。

大哥除了担任“北电”高级顾问外,还担任美国前财政部长米勒跨国公司的高级顾问和日本证券银行顾问,他同时也创办了一个赵氏顾问公司。所有这些都是为中、美、日之间的贸易牵线搭桥。他不顾年事已高,不顾旅途辛苦,到祖国的城市、乡村、边疆考察论证,为所供职的公司提供一份份有关中国投资环境的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乡镇企业如火如荼,他感到中国的经济政策宽松,投资环境良好,他也跃跃欲试。在北京丰台选了一家电器公司,同美国一位朋友合作共同投资40万美金,建立了“北京丰台大光明电器公司,开业那天谷牧等中央和有关方面的领导前去祝贺,新闻媒体作了大量的报道。大哥十分幽默地说,如果公司办成功了,我就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如果办不成我就写《钢铁是怎样炼不成的》。许多报纸以“赵浩生下海了”为题进行报道,大家感到文人下海是一件稀罕事。由于没有经商的经验,结果钢铁还是未能炼成。

“六四”风波以后,西方一些国家对中国经济采取一些制裁措施,大哥感到,西方一些国家这样做法是短视的,到头来受损失的不仅仅是中国,对制裁者本身也没有什么好处。正当日本举棋不定时,他应日本金融界之邀,作了一次演讲。日本政界、金融界上千人到场,他的长篇演讲《天安门事件后的中国》征服了听众。他以详实的材料,精辟地分析了中国经济、政治的走向及日本银行界应取的态度。他特别强调,中日关系与中国和西方的关系不同,无论从历史、文化、地理、经济等方面,中日两国都最接近。所以,日本的对华政策,不应盲目追求西方。当有人问他是不是站在中国立场上说话时,大哥断然回答道:“我当然是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说话,不过,我也是站在与大家都相关的立场上说话的。因为我说的都是事实,事实胜于雄辩,我不带成见。”对有些国外企业来华投资踌躇不前,怕有风险,他解释说:“所谓来华投资冒有风险之说,远非高见,任何风险都是针对机遇而言,无风险也就无机遇,更何况中国原是一个大市场,中国在天安门事件后,改革开放的大方针不变,仍然是投资的好地方,谁捷足先登谁先受益。制裁中国或不敢投资都是短视的。”他的演讲,对消除误解、增加投资者的信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大哥这些年不遗余力地为祖国奔波操劳,他感到我们这一代华侨年事已高,想办法让下一代的孩子们认识、了解、热爱中国,让华侨热爱祖国的接力棒一代代传下去。他们一家四口人,大嫂今泉智惠,美籍日本人,两个孩子一男一女,都是在美国出生,大哥风趣地说:“我们一家就是一部三国志。”两个孩子都有中国名字,女孩儿叫赵惠纯,男孩儿叫赵惠程,是从他爸爸、妈妈的名字中各取一个字组成的。他们生在美国,长在美国,受的是西方教育,说的是英语。在他们身上可以说全盘西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大哥感到一种危机感。如果我们不对下一代进行教育,这样下去,就有把祖籍忘掉的可能。所以大哥经常对他的孩子进行寻根问祖的教育。

1966年,当时正是美国和大陆隔绝的时候,他们全家人到台湾旅行。从台湾坐飞机飞往香港的途中,十岁的儿子天真地问:“爸爸,这就是中国吗?你不是说中国大得很吗?”大哥说:“这不是整个中国,这只是中国很小很小的一部分。”然后大哥指着飞机下面的中国海岸线对他儿子说:“你看那云彩底下的一片大陆,都是中国,在这个大陆上,有长江、黄河,万里长城,住着七亿多跟你爸爸和你长得一样的中国人。”同时还告诉他:“爸爸是在那里长大的,你的爷爷、奶奶和所有的亲戚都还住在那里。”他天真地问:“咱们为什么不回去看他们呢?”“现在还不能,总有一天,总有一天,我们会回去的。”

大哥的女儿赵惠纯,一直没有来过中国,为了让她了解中国,大哥决定,在她大学毕业后安排她到中国工作一年,承中国驻美联络处的帮助,让她以外国专家的身份进北京广播电台任英文编辑。

送下一代回祖国,乡思别情,感慨万千。大哥随即写了一篇《寄北京女儿》的文章。文章写道:

当我提笔写这封信的时候,你正在飞往北京的途中。今早妈妈和我送你到机场,我们拥抱告别,妈妈哭了,我当时虽忍住眼泪,但此刻给你提笔写信,却不能自已地感到眼睛湿润起来。我们的哭不是因为伤别,而是因为高兴。更使我们高兴的是,你不是飞往一个陌生的异国,而是投向您自小就向往着的祖国怀抱。

多少年来爸爸都在梦想着,有一天可以带你们回去看看你们的根,那时你们会看到爸爸魂牵梦萦的土地是多么的美好。那时你们会发现,四分之一以上的人类都向你们一样长着黑头发,你们不但不是少数,你们的根所代表的更是一个光辉灿烂,源远流长的文化和历史。那时你们才会了解,爸爸为什么告诉你们作为一个中国人是一种无比的骄傲……

你还记得1971年我们在巴黎听到基辛格访华新闻时爸爸高兴的情景吗?我当时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告诉你们,我们就要回家了,两年后,这个愿望真的实现了,爸爸在出国二十五年以后和从未踏过土地的妈妈回到了新生的祖国,见到了好多好多的亲人。我们从祖国带回来好多录像、照片和故事,你们一次又一次地跟着我们看,跟着我们听。你们第一次用中国话叫“奶奶”,也学会了唱《我爱北京天安门》。

爸爸计划着带你们回去,我已向奶奶许下诺言,奶奶也早已把你们的照片挂在床头,终天盼望着你们早一天回去,但想不到1975年12月,像一声晴天霹雳,传来奶奶去世的噩耗,当时你来不及回家,我们就带着程儿回去奔丧,程儿看到奶奶盖棺入土,看到他的根和这个美好土地的关系。但作为长孙女的你,却没有机会看到奶奶,这是爸爸终身的憾事。现在你终于回家了,了却了爸爸一桩心事。

对你自己来说,这更是你有生以来的一件大事,作为一个在美国长大的孩子,这是你第一次回祖国,第一次正式工作,第一次离开父母独自生活。你像一只羽翼丰满的小鸟飞向你向往而又陌生的祖国,全家对你充满了信心,你成了朋友们羡慕的对象,成了爸爸、妈妈感到自豪的孩子。

作为最先回去参加祖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华裔子弟,这是一种光荣,也是一种责任。我们希望你,身体好、工作好、学习好,不但要汲取根的滋养,更要做一个架设中美友好桥梁的好孩子……

《寄北京女儿》发表在《人民日报》副刊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又进行了多次广播。

(作者赵更生系赵浩生的小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