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东西我们觉得应该会不一样,但回头看看,此一天和彼一天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不同——这就是生活。
早在《桃姐》于2012年3月8日登陆中国大陆之前,就已经于去年9月份亮相威尼斯电影节。之后,关于“感动”“慰藉”“生老病死”之类的话题就没有间断过。实在难得这样一部毫无野心又平平淡淡的电影,却虏获这么多尖酸刻薄、口味刁钻的影评人。这个世界居然有如此之多素不相识的人认可这份静谧的感动,想必是因为习惯了冷酷的我们也有内心柔弱的那种感受吧。
《桃姐》是电影制片人的真实经历:名为钟春桃的佣人在晚年中风后住进老人院,她服侍了大半辈子的少爷Roger在她生命的最后两年给予她帮助的故事。这种帮助不单是每个月的生活费等支出,更是一种心灵的慰藉。正如电影的英文《Asimplelife》:简单生活。镜头里反复出现的全部是生活中最简单的小事,买菜、做饭、打扫房间,中风、去医院、住老人院,然后仍旧是在老人院里的聊天、吃饭、睡觉。太阳照常升起,我们过着琐碎而世俗的生活。电影中的人们不慌不忙地说话、发呆、凝视或开玩笑,好像一点都不赶时间。这样的镜头和感觉,我们早就可以在《天水围的日与夜》中找寻,导演许鞍华试图呈现出沉稳内敛的扎实感,最大限度地保留生活原本的样子,而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样子,更不是经过电影美化过后的样子。而生活原本的样子可能并不美,只不过——真实。
我们的生老病死
年轻时候的我们,大概从来也不会主动去关心老人院中的喜怒哀乐、麻痹与疏离。但透过许鞍华的镜头,我看到老人院里那一张张被岁月侵蚀的面庞,那一个个被时间掠夺的身体,那步履蹒跚的背影,以及空洞无物的目光……这样的画面被浸泡在午后的阳光下,只会显得更加刺眼。我们的生老病死就在这样的长镜头中被寻问,那个关于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永恒,在简单琐碎的生活里愈发真实起来。“死”会不会很可怕?其实人生总会遇到一个阶段,让你真切地感觉生命实在太脆弱了,可能今天在身边谈笑的人明天就走了。“死”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为生命即将结束而忧心忡忡的状态。一辈子就那么结束了,故事写到尽头了吗?老人院里的每个人都藏有一段足以诉说的人生,但许鞍华却一个都未作出解释,让秘密成为秘密。是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但不见得你可以知晓每一个,这就是生活。
我们的“桃姐”
在桃姐中风前,她是Roger的佣人;中风后,桃姐更像Roger的母亲。这样角色的转变不禁让我们思考:我们是否又曾扮演过他人的桃姐?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是不是都有一个桃姐的角色呢?或许你曾对她熟视无睹,但失去后才发现她的存在就是你的生活。她保留着你的旧照片,珍藏有关你一生的回忆,就像桃姐在整理旧物时翻阅自己的一生。或许有一天,你会暮然回想起她们曾属于你的生活,然后又离开你的生活。那时候,或许你会像电影中的Roger一样,站在桃姐身后,微笑,沉默,然而这沉默的内心却蕴含巨大的感恩。也许,太深沉的爱并不需要像一般的电影那么戏剧化才能使我们感受到,因为每个人都有伤疤,每个人都有无法诉说的伤痛。柴静说:“我们经历磨难,是为了更好地安慰别人。”或许一个电影无法解决这世间的所有痛苦,但一份互相取暖的安慰却直达人心,“你可以通过电影知道,世界上还有另外的人,也对生命诚实,他们经历的痛苦或者心酸,你能了解,你觉得也能因之而被了解。”就像《桃姐》中那个骗钱去赌博嫖娼的老年人,畏畏缩缩地来参加桃姐的葬礼,在棺木上小心翼翼放上一束花——生命的慰藉大抵如此!
许鞍华的情感表达
许鞍华自身的经历逼她成就一份女人的独立性,所以她能够跳出女性惯常对于男女情爱和血缘亲情的缠绵悱恻,以一种更为冷静、宽容的视角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超越爱情和亲情的东西,我将其称之为“人情味”。她能展现出一种独特性,塑造不同于以往的形象或情感,这其中渗透出平衡圆融的气质。不过这种境界之于许鞍华,或许也是无意识的,只是归于自身长久以来矛盾状态的一种偶得,在很多时候,只有在知晓了那些不同、对立和不确定之后,才能真正找到把所有矛盾融合掉的方式。许鞍华执导过《岁月神偷》《天水围的日与夜》《天水围的雾与夜》《得闲炒饭》等电影,以静水深流的姿态讲述一个又一个温润的故事,无一不是我的心头好。尽管她经常说自己并不懂所谓爱情:“我小时候和年轻时候看到的都是浪漫主义的爱情,并不写实。而我的爱情经历都不像书中那般浪漫,所以通常我都是对爱情失望的。”你瞧,这个至今未婚的女子曾拍过那么多温暖人心的电影,在说到爱情时,却一副无力招架的感伤。建立于爱情,却在爱情之上,无欲无求,不计回报地爱,不计回报地付出,这才是人性中最温暖的部分。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许鞍华真正做到了化繁为简,举重若轻,最终返璞归真,给我们讲述一个温润的故事,而我们心中都因为《桃姐》而感受到一股心酸的温暖。
(据网易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