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张继疆

30岁,放弃“金饭碗”,辞掉公务员工作后下海,从典当行起家获得第一桶金;31岁进军房地产市场,3年后在北京取得成功,企业得到迅速发展;38岁,突如其来的一场车祸让他转战保险业,也获得了成功;46岁,他又“相中”了一个“夕阳产业”,开始做养老院。这就是中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总裁戴皓的创业历程。这位坐在轮椅上的企业家,以其敏锐的市场观察力,准确地抓住了改革大潮中的每一次“脉动”,用他的话来说:“听党的话跟党走,就能发家致富。”

回首戴皓的创业历程,1994年,30岁的他从哈尔滨市工商局办妥辞职手续,创办哈尔滨中大城市信用社和哈尔滨金福典当行,获得成功——“当时就是抓住了‘下海潮’,很多人需要大量的创业资金,于是完成了最初的资本积累。”中发实业集团党委书记李文祥如是评价道;1995年,戴皓相继创办中发房地产开发公司和中发建筑安装公司,并在1998年,从哈尔滨转战北京,靠着当年香山脚下的一个城镇改造项目,迅速发展壮大;2002年的一场车祸,病床上的戴皓想到了创办保险公司。“他之前是公务员,干了十年的工商局干部,大学时学的又是哲学专业,本身就对市场经济特别敏锐。而且当年中发集团挂靠在省委政策研究室之下,对政府政策的把握,更让他的事业如虎添翼。”曾任政研室主任的李文祥在戴皓出了车祸后,受邀加入了中发实业,如此评价道。

“作为非公经济的代表人士,我们始终坚持着两个健康——企业家健康成长,企业健康发展。”戴皓说,如今中发实业发展养老产业,主要集中在各大省会城市,已经在26个省会城市中,建起了20个养老院。在武汉,占地2400亩、共有3万张床位的超大型养老院,成为当地政府重点发展的项目之一。“哈尔滨的养老院刚开,我就买了一个会员,我是用现在的价格,买未来的服务。”李文祥笑着对记者说。

如今的戴皓已经从企业家逐渐转身为“慈善家”,据初步统计,近年来,中发实业已经先后捐出了2亿多元善款,救灾助残、扶贫帮困。“光彩行是造血,而不是献血,我们在当地发展,除了经济利益以外,也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带动当地人民共同致富。”戴皓表示,“虽然我们公司的发展脚步暂时还达不到省会以外的地市,但是信阳的生态优势已经深深打动了我。听党的话跟党走,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在宜居之城发展养老这一‘夕阳产业’,一定会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