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1930年,鄂豫皖边区党组织以黄麻、商城、六堆三大起义武装为骨干,创建了以新集(今新县)为首府、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这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

1930年6月,鄂豫皖边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光山召开,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了鄂豫皖边区苏维埃政府。这次会议标志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正式统一与形成。1932年6月红四方面军连续取得“四大战役”的胜利,以粉碎敌人的第三次“围剿”为标志,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发展达到鼎盛。至1932年,根据地发展到面积4万平方公里、人口350余万,主力红军4.5万人、建立30多个县市红色政权。

在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里,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数字,鄂豫皖根据地牺牲的烈士有13万人,仅新县就占了5.5万人,而当时全县人口不足10万。这密密麻麻的名单下,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枪林弹雨中,信阳儿女前仆后继的大无畏身影。这里先后诞生了红一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主力红军(后来红一军与红十五军在福田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这里先后走出了徐海东、王树声、许世友、李德生、洪学智等469位共和国开国将领。

1932年10月,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率红四方面军实行战略转移后,鄂豫皖省委领导根据地军民继续坚持斗争。1934年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率红二十五军长征后,省委常委高敬亭奉命重建了红二十八军,一直坚持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相关链接

红二十五军长征

1931年10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在麻埠成立,隶属红四方面军,旷继勋任军长,王平章任政治委员。初辖第七十三师,后扩编了第七十四、七十五师,至1932年3月,全军1.2万余人。1935年9月,红二十五军与红二十六、二十七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11月,编入红一方面军序列。

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奉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命令,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在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的带领下,由罗山县何家冲的那棵千年银杏树下集结出发,拉开长征的序幕。红二十五军出发时,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出发宣言》。17日从东双河与柳林间越过平汉铁路,并于1935年9月到达陕北,与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合编为十五军团,胜利完成长征。红二十五军成为主力部队中,唯一在长征途中创建了一块面积大、坚持斗争时间长的一支部队;唯一在长征途中由出发时的2980人壮大为3400余人的部队;最先到达陕北、为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奠定基础的部队。1996年,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罗山县铁铺乡何家冲被国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中原文化记忆丛书·信阳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