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雪峰
“务实创新,从简求效。”信阳第二十二届国际茶文化节的大幕拉开,务实之风已在信阳茶乡劲吹。
“国际茶文化节开幕式、国际茶业博览会、国际茶商大会、国际茶城交易会、中国茶叶深加工会议五项活动均按照这一要求举办。”市茶办负责同志告诉记者,信阳第二十二届国际茶文化节开幕式只安排20分钟,并且当天不办晚会、不放烟花、不鸣礼炮、不组织文艺踩街。茶文化节邀请参加的宾朋,也都是与茶产业相关和有意来信阳投资的人士。
不破不立。破立之间,茶节日臻成熟;破立取舍,彰显信阳人对茶节的更深理解。从最初认为茶节只是种茶的、采茶的、卖茶的、买茶人的事,到现在人人都力求从茶节里寻商机。务实创新意识,自始至终体现在每届茶节上。
“茶叶节能办到现在,没想到!”十多年前,有人曾流露出这样的看法:各地纷纷举办这节那节,大部分不都渐渐销声匿迹了?信阳茶叶节能走多远?1992年第一届茶叶节开幕,更多的人是看个热闹,认为那是种茶人、卖茶人、买茶人的事,虽然每天也在喝着信阳毛尖,但总觉得办节离自己太远。
而今天,同样是那些人,却由衷地说:没想到组织者把茶节办活了,也办实了!外地如此多的客商对茶节这么感兴趣,又是谈生意,又是签合同,给信阳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好处;没想到原来养在闺中无人识的信阳毛尖,竟成了外地人的抢手货,又是国际金奖,又是中国名牌,茶农以前的“山头草”,一下子变成了毛茸茸的“手中宝”,茶山,一下子成了茶农们发家致富的金山、银山!
其实,从茶节创办伊始,主办者就把“茶节搭台,经贸唱戏”定为办节的主题,只是当时不为一部分人真正理解罢了。可以说,历年茶节的举办,既是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又是不断追求创新的过程。正是因为创新,使得茶节愈来愈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使得茶节在信阳人的心目中具有强大的亲和力,使得茶节成为老区经济发展的强大拉动力。
搭好茶节这个舞台,方能唱好经贸这出戏。开幕式,是各地节会举办者第一个要考虑的重头戏。1992年,首届茶叶节开幕式可谓场面宏大,人员众多,整个市文化中心广场及四周主要干道,人山人海,万人空巷。自上午9时始,整个开幕式长达3个小时,人们奔走相告,群情激昂,兴奋不已。然而连续几年后,主办者认为,这样下去既劳民伤财,又没有新意,很有可能让茶叶节失去特有魅力。开幕式必须创新。怎么创新?两个字:简短。因为简短,既让所有来宾有新鲜感,又突出了务实作风,能让所有人感到:这才是信阳的节会、老区的节会,有特色,有个性。果然,创新意识收到显著效果。2000年5月18日,让所有参会人员没想到,第九届茶叶节开幕式仅有短短10分钟。人们大呼不过瘾的同时,一股求真、务实的新风荡漾心头,令人倍感振奋。这些年来,历届茶节开幕式都在30分钟以内,备受群众好评和称赞。浉河宾馆总经理王家才深有感触地说,在信阳第二十一届茶文化节期间,仅浉河宾馆就接待来宾1500多人次,严格执行中央的“八项规定”,在控制接待费用标准的同时,努力提高服务质量,不仅让客人满意,而且展示了老区信阳人民节俭的务实作风。
务实、创新还表现在办节方式上。前九届茶节,市政府一直为主办方。为扩大茶节知名度,提高办节规格,产生更深远影响,市委、市政府经过多方努力,终于实现新突破。从2001年开始,茶叶节“分量”突增,主办方为河南省人民政府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信阳市委、市政府承办,茶节一下子提升为省级节会,国内外影响大为增强。在初办的几届茶叶节上,很多人认识上走进了这样一个误区;既然茶节是政府举办的,那么大大小小的活动须由政府大包大揽;这一个活动,需要上级财政拨款,那一项活动,也要由政府拿钱……政府成了啥事都管、啥也难管、并且很难管出效益的“婆婆”。为提高办节效益,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这些年,市委、市政府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走出市场化办节新思路,收效显著。2006年,很多人发现,第十四届茶节主办方没变,但承办方多了一个单位:河南蓝天生态茶业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这家企业参与承办茶节开幕式、大型文艺晚会、绿茶评比等各种经贸活动,参与宾客的接待活动,企业知名度迅速提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市场化办节,极大地调动了政府、社会、企业和每个人的潜在能量,茶节不再仅仅是人们游山玩水的一个节日,而是要实实在在追求效益的“黄金周”。
务实、创新更体现在茶节内容上。为弘扬茶文化,自2004年,每届茶文化节上,承办方都要举办茶艺表演、茶文化论坛等多项与茶文化有关的活动,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茶学专家、茶学博士莅临信阳,共同探讨“以茶养生”“以茶明道”“茶为体,道为用”的茶文化实质,并与时代精神紧密联系起来,扩大和丰富悠久的茶文化内涵,以“尽茶之真、发茶之美、扬茶之善”,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和信阳特色的茶文化,更好地促进信阳茶经济,提升信阳茶产业,培育信阳茶品牌,将茶文化的巨大无形资源优势转化为信阳茶经济的强大活力、动力、实力和竞争力。
我们欣喜地看到,引进来,以茶会友,共谋发展。从信阳茶叶节到中国信阳国际茶博会,22年的不懈努力,让大别山上这一叶碧绿的嫩芽,飞越淮水、飞向五洲。
我们欣喜地看到,走出去,树立品牌,信阳茶产业正在做大做强。武汉“卖”茶、福州“擂”茶、上海“秀”茶、广州“品”茶、杭州“评”茶、北京“论”茶,红色茶都已名扬四海。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信阳茶企业的发展也得到空前的提升,全市有茶企业763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已增至10家,有7家已跻身中国茶行业百强企业。并从国内外引进了一大批现代化茶叶加工机械,加工和工艺水平大幅度提高,辐射周边带动能力大大增强。5年来,陆庙万亩生态茶园、五云茶叶工业园、卢氏茶叶公司、广义茶叶公司农业部标准茶园、文新茶叶加工园、信阳红茶业公司红茶加工厂等大型茶叶产业链条像雨后春笋一般拔地而起。
茶企业的壮大发展,推动了品牌建设的提升,龙头茶企业都创出了各具特色、各具优势的名牌,其中“龙潭”“文新”“蓝天玉叶”“九华山”已成为中国驰名商标,一大批茶叶企业产品通过质量体系认证。2014年4月15日,2014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白皮书在浙江省文昌县公布。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信阳毛尖、普洱茶、洞庭山碧螺春、福鼎白茶、大佛龙井、安吉白茶、福州茉莉花茶和祁门红茶共同荣获“2014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称号。其中,信阳毛尖以52.15亿元的价值品牌位居第三。此外,信阳毛尖还与普洱茶、太平猴魁一起在此次评选中荣获“最具带动力品牌”称号。
眼下,信阳已在茶饮料、茶食品、茶日用化工品、实用茶机械研发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信阳毛尖茶饮料、环宇绿茶天然纤维内衣、茶多酚胶囊已投放市场,茶产业链条的拉长使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后发优势正逐步显现。
放眼信阳,务实创新之风,正带动着经济务实发展。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88家,新增122家,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22家,超过50亿元的企业2家;全市规模以上高成长性产业增加值突破30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1.9%;信阳电子信息、绿色食品、现代家居被列为省重点培育的千亿元产业集群。坚持项目带动,全市“十大项目”完成投资157亿元,建成投产重大工业结构调整项目64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3个。信阳电子信息产业集聚示范区加快发展,已集聚电子信息企业68家,建成投产17家,伯皇IT产业园、深圳手机产业园开工建设。信阳国际家居产业小镇建设加快推进,已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1亿元,进场开工建设企业11家。“中国光彩事业信阳行”活动正有序展开,信阳加快发展的动力更加强劲。
茶节,是信阳形象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目光中一次次尽情地展示。信阳第二十二届国际茶文化节的大幕拉开,茶乡儿女正张开热情的双臂拥抱八方宾朋,以务实创新的姿态为发展信阳节会经济谱写出新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