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冷海洋 赵恩烽 马依钒

见习记者 韩 蕾

从淮滨县供销社麻纺厂的下岗职工成为一位民营企业家,15年间,许晓不仅实现了蜕变,而且他所创办的淮滨县龙达麻纺有限责任公司也稳步前进,成为河南省最大的麻布包装生产企业,被中国麻纺协会吸纳为理事单位,产品远销意大利、南非、东南亚等14个国家和地区。

“创业容易守业难啊!”昨日,记者在许晓位于淮滨县产业集聚区的厂房内见到他时,他正巡视生产情况,“1998年的时候,我借了12万元开了一个小麻纺厂,但是前三年工厂没有一点起色,直到2004年,企业才开始有了好转,年产值也达到了400万元。”

2008年,淮滨县龙达麻纺有限责任公司迁入了县产业集聚区,许晓又投资2200万元新建了1.2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新增100台织机。过了不少苦日子的许晓觉得,作为民营企业家更有责任把企业做好,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让更多困难家庭过上好日子。在许晓的企业里,有上了年纪的老年人,还有智障残疾人,工人还可以在厂里吃到免费的工作餐,而且工人的工资都远高于周边市县同行的工资,人均在2000元以上,“我们厂里一个清洁工一个月都能拿到2000元左右。”许晓说,“在我厂里,工人就是我的亲人。”

2012年和2013年,受国内外市场影响,许晓厂里的产品大量积压,出口产品价格也跌得厉害。“淮滨县有3家麻纺企业相继关闭,豫中南40家企业关闭的还剩7家,我也面临着干还是不干的严峻考验。”许晓说,这两年是企业最艰难的时期,两年亏了170多万元。

“我厂里的废铁还可以卖20多万元,把厂房出租出去一年也能赚个几十万,我今年都56岁了,这些钱完全够我养老。厂关了,但我厂里的180多名工人怎么办?”许晓说,厂里有的是跟他从县供销社麻纺厂过来的老工友,有的是五六十岁的老年人,有的是一家三口都在厂里上班,如果厂关了,很多家庭就失去经济来源。“年轻人可以重新找活干,但那些只会做麻纺活儿的老人怎么办?”许晓对记者说。

即使亏损,工厂也要正常开工,工人的工资福利不减。为了增加工人收入,减少支出,许晓既当采购员,又当销售员,还兼职生产管理员,有时还亲自去食堂给工人做饭。

就是因为许晓重情义、敢担当,即便企业亏损,也要让工人有收入,所以,在当下企业普遍存在招工难的情况下,许晓的工厂却队伍稳定,人心凝聚。

除了把员工当亲人,许晓还承担责任,回报社会。近十年来,他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多次参与社会捐赠,共捐款17万元,同时,还资助了14名贫苦大学生。2013年,他获得了“信阳好人”称号。

“不管企业再困难,咬牙我也会坚持下来,我不会让员工没有收入的!”许晓说,他会努力把企业做好、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