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过山岗,又闻油茶香。走进豫南山区的一个偏僻小镇,只见街道整齐划一、楼房错落有致,路旁绿树成荫、干净整洁,远山重峦叠嶂、油茶飘香,近水潺潺轻柔、绕山流长……这就是如今商城县长竹园乡新集镇的真实写照。

长竹园乡地处豫、鄂、皖三省交界处,距离商城县城48公里,素有“鸡鸣闻三省”之称,当地老百姓笑称:信阳市最偏远的地方是商城,而商城最远的地方是长竹园。过去,这里是典型的深山区贫困乡镇。但近年随着油茶产业的崛起,打破了山疙瘩里农民的保守思想,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将满山绿色资源变成乡镇经济异军突起的“钱袋子”。从此,长竹园乡油茶产业走上了“绿色经济”的引领之路。

新兴产业模式打破油茶发展旧格局

早在1998年,商城县长竹园乡就组建了长园野生茶油有限公司,并以该公司为依托,以白沙岭万亩油茶基地为中心,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为前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公司带动市场,以合作社聚集社员,以基地式管理带动茶农种植积极性,扩大了油茶生产整体规模,并呈辐射状扩散发展,带动了全乡,特别是周边村的油茶产业发展链条,调动了12000名茶农的生产积极性,油茶种植面积呈现出逐年快速递增的良好发展势头。

该乡党委书记王景昌告诉记者,目前,乡里油茶种植总面积80000余亩,16个行政村全都盛产茶油,年总产值约6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较10年前翻了两番。广大茶农的“钱袋子”鼓了,更尝到了发展“绿色经济”的甜头。

茶农意识转变突破思想障碍

一直以来,当地农民的“小农意识”和“种茶收益少、种茶不落好”等思想严重阻碍着油茶产业的扩大发展。更有茶农反问乡里干部,“我们种不种茶,不是政府应该管的事,种油茶本就是那些活,还要让我们怎么创新……”针对这一思想,长竹园乡党委政府没有懈怠,组成了专门的工作组走访调查,特别是与油茶种植大户进行座谈。在领会国家政策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正面引导,积极引进新的科学种植技术、新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与外地油茶种植地区开展经验交流,聘请专业技术人才和外地种植能手到乡里授课和实地指导,重点加大对农民的专业技术培训和科技经营推广工作力度,使茶管理经验和技术手段不断丰富提高。不仅如此,长竹园乡党委政府还作出“发展油茶、政府补贴”的承诺,彻底扭转广大茶农在发展油茶产业上存在的“无关论、无效论、无力论、无益论”的思想认识问题。

当地一个油茶种植大户黄治银高兴地对记者说:“政府的政策好啊,我们种油茶,政府还发补贴,我们种着也来劲了,扩大生产的兴趣更高了。以前种植油茶,我们没技术,产量、质量都不高。现在好了,乡农业中心给我们请来专家到山上指导种植,推行的油茶高冠换颈技术,不仅使油茶产量提高很多,质量也搞上来了,最重要的是我们农民口袋有钱了……”

倾力打造“中原油茶第一乡”

在长竹园乡政府会议室悬挂着一块额匾,办公室主任告诉记者,这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秘书长墨天先生看到长竹园乡油茶产业发展的良好现状后,欣喜地题写了“中原油茶第一乡”几个大字。

作为乡里的支柱产业,乡党委、政府非常重视油茶生产的发展,一直致力于打造“中原油茶第一乡”品牌。从1997年开发的第一个油茶基地——白沙岭万亩油茶基地开始,截至目前,长竹园乡共开发集中连片油茶基地12个,面积突破20000亩,年产茶油超过150万斤,光原油经济一项收入就达4500万元。其次,在零散油茶种植上,长竹园乡始终按照“选准特色,能人带动,以点带面,典型引路,形成规模,先行一步,扎实推进,注重结果”的方针,发挥全乡24万亩山场优势,以12个基地为中心,实行辐射状发展,及时做好中幼林抚育和低产林改造,农业部门免费发放优质良种油茶苗700余万株,促使了原油亩产量的快速提升。

如今,原油零售每斤接近30元,油茶种植户喜笑颜开,更是劲头十足。据统计,长竹园乡油茶年产量1000公斤以上的有21户,500公斤至1000公斤的有147户,100公斤至500公斤的超过400户,油茶总产量占全县油茶产量的30%。“中原油茶第一乡”正在逐步叫亮、打响。

长竹园乡党委书记王景昌自豪地说:“虽然我们是深山区,但我们有深山区的优势,油茶就是我们发展经济最大的优势。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我们都会以油茶产业为主导,以人民致富为目标,注重环境保护,让‘中原油茶第一乡’名副其实,使‘绿色经济’油茶产业真正走上经济发展的引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