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军 吴 锐 张 涛
自去年9月,罗山县开展“清洁家园、美丽罗山”活动以来,按照“环境整治、群众主体、产业支撑、文化引领、示范引路”的二十字方针,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一批蕴含着宜居、宜业、宜游理念的美丽乡村逐渐显现。
深刻领会,凝聚力量,明确美丽乡村建设目标。
建设美丽乡村是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具体行动,是推动经济发展、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有效途径。该县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按照统筹发展的要求,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体系,依据“三清、五化、五改、一处理”和“十有、十无”的标准,着力整治农村环境,农民生产生活环境。
以人为本,传承文化,探索美丽乡村建设新路。
在具体实践中,罗山县因地制宜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新路。
突出改善民生,建美丽乡村。周党镇杨柳村尊重群众意愿,突出艺术特色,不扒不建,立足现状,民主规划、统一实施,采取政府补贴和群众自筹方式,新修万方大塘和硬化路面等,村庄“画”然纸上。
突出环境治理,建美丽乡村。把美丽乡村建设与沿路以及村庄周边环境治理结合起来,实现整体提升。处在S339、S219沿线的潘新、莽张、彭新、朱堂切实加大沿路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治理“脏、乱、差”,沿路美景,美丽心情。
突出长效机制,建美丽乡村。彭新镇仁和村突出环境整洁、生态优美特色,兴建水冲式卫生公厕和垃圾池,成立村环卫保洁队,常态化的管理机制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
引导社会力量,建美丽乡村。该县外出人士返乡出资改善乡村环境,其中周党的胡争光、朱堂的陈辉,各自积极出资300多万元,或新建休闲场地,或改造万方大塘,或建设文化长廊,美化环境,扮靓村庄。
追忆知青岁月,建美丽乡村。40年前,60多名郑州知青南下到楠杆镇田堰村插队务农。该镇以知青文化为主题,合理改造现有设施,建设知青文化广场,为平原美丽村庄增添又一乡村元素。
多元投入,形成合力,完善美丽乡村建设机制。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撑,然而目前,各级财政资金都非常有限。因此,罗山不断创新,形成了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县财政拿出300万元对全县50个县级试点社区(村)给予适当补助,各乡镇也多方筹措资金予以配套支持。二是建立部门帮扶制度。县委、县政府专门印发了《县四大家领导及县直机关单位在“四进四提升”活动中联系村、社区的通知》。各县直单位、文明单位不断加大涉农项目支持力度,确保了美丽乡村建设稳步、有序地推进。
生态文明,低碳发展,环境优美,品味独特的美丽新乡村在罗山正如雨后春笋般悄然生长。